第11届国际基建论坛将于12月在澳门举办 房秋晨:对外承包工程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0-11-03

11月3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共同主办的第11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将于12月2-3日在澳门举办。由商务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拉美加勒比基础设施合作论坛也将同期举办。

房秋晨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6月举办的论坛被延期到12月举办。截至11月2日,已收到318家单位的近900位嘉宾报名参会,包括24个国家的21位驻华大使、4位公使、2位公使衔参赞和4位参赞。此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新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等20多家金融机构也将派高管参会。

据介绍,论坛将以“携手应对挑战,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发展”为主题,聚焦当前国际基础设施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国际基建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除继续举办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外,本届论坛还将举办以中欧、中英、中葡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主题的多场专题活动。

房秋晨指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贸易、金融投资、产业链及供应链、跨境人员流动等都受到巨大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增加。

此外,房秋晨指出,国际基建市场融资缺口进一步扩大。“受疫情在全球扩散的影响,国际基建市场资本避险情绪升温。疫情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和财政收入受到影响,政府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向疫情防控、改善民生等领域,短期内基础设施需求受到抑制;私营资本也因规避风险而放慢了投资步伐。”

他表示,疫情对海外基建行业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在经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他认为,行业受到的最大影响是,由于不确定性增加,海外项目的经营风险也增加了,项目的成本也极大地增加。再加上,随着疫情对某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不断抬头,给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尽管如此,房秋晨强调,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依然存在机遇。他指出,从国内来看,国家在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坚持推进“内外双循环”,而且不断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从国际来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始终是促进刺激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基建也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

房秋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加强各国政策沟通和协调,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和企业的支持,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总体稳定,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直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各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

房秋晨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15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但完成营业额913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其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837.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31.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55.7%和58.2%,上亿美元项目301个,较上年增加10个。房秋晨说,从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近六成,业务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增速,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源。

房秋晨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各国还会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在交通、公共卫生、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热点领域。与此同时,海外市场蕴含着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巨大商机。“过去的基础设施都是传统的基础设施,下一步要从传统基础设施向新型基础设施转型,比如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方向发展。”

(作者:郑青亭 编辑: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