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编者按】 :
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擘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中国未来发展。广东牢记嘱托再出发,一核一带一区进行时,南方财经全媒体大型系列报道《权威访谈:高质量发展在广东》,对话广东各厅局、地市、县区主官,生动呈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
作为制造名城的东莞,重点行业包括——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四大特色产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意见》提出,珠三角核心区要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进一步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尤其要强化对佛山、东莞两个经济总量万亿元左右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东莞经济增速首次实现2020年度的由负转正。作为经济大市的东莞,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切实地彰显责任担当?
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讲述如何以战时状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困难挑战中稳住经济基本盘,有效推动东莞发展行稳致远。
南方财经全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梁书记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内容,有什么深切体验呢?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有一种“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东莞将从市委常委班子做起,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南方财经全媒体: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又毗邻深圳。东莞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深圳融合发展,高水平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呢?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领东莞工作,按照李希书记“佛山东莞两个万亿元左右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也要有新担当和新作为”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毗邻深圳、制造业发达的独特优势,牢牢把握“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全力支持配合深圳建设好先行示范区、实施好综合改革试点,主动对接服务、积极承接辐射带动,努力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
具体来说有四方面的重点:
一是以支持深圳作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莞将把握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机遇,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举全市之力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二是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再上新台阶。继续发挥深圳在创新研发、东莞在产业配套和制造转化方面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制造业上的优势,创新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携手构筑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跨区域开展产业共建,共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扩大产业项目有效投资,促进大湾区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
三是以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发展平台为依托,承接深圳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发挥重大发展平台的引领带动和试点示范作用,把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建设成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新引擎和增长极。
四是以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先导,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公共服务“软联通”两手抓,重点抓好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联动,加快推进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主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1小时交通圈”,不断强化融入大湾区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支撑。
南方财经全媒体: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此,东莞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战时举措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全市经济展现出良好韧性,持续稳定转好。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同比下降3.2%和2.2%,降幅分别比1-8月收窄0.4个和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其中工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4.3%;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8%,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首先重点聚焦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级。
其次瞄准新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东莞制造”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抢抓内循环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和机制保障,引导莞企全力融入国内主循环,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开拓国内市场的良好氛围。同时,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参与更高水平全球竞争。
南方财经全媒体: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40年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接下来,东莞将主要从哪些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无论是早期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全国最早为外商实行“一条龙服务”,还是近年来成为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样板、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充分展现出东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基因和城市品格。东莞将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加快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上下功夫。在承接深圳先行示范区辐射带动中增强发展动能,提升东莞改革综合效能。
在深入推进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上下功夫。东莞将深入推进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围绕科技创新、空间拓展、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拓展空间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空间瓶颈是当前东莞发展面临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东莞将加快突破政策制约、利益平衡等重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形成从国土空间规划到土地收储、开发、保护、盘活以及历史违建处置等“全链条”空间统筹利用改革的新路径,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高品质、低成本空间。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下功夫。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
在通过改革补齐民生突出短板上下功夫。把民生领域改革摆到突出位置,积极创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加快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抓手探索社会治理“东莞模式”,大力构建多元住房保障供给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南方财经全媒体:目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进展如何?东莞将如何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深莞两地共同承担的重要任务,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面积90.52平方公里,各项规划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积极推进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推动散裂中子源向深圳科研院所开放,加快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筹建,积极推进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等跨市道路建设,谋划推动深圳13号线北延接入东莞5号线,东莞1号线和深圳6号线等地铁轨道交通对接。
二是松山湖科学城整体规划不断完善。特别是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四个定位、瞄准五大方向、强化要素支撑,提出33条意见,举全市之力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三是院地合作不断深化。已与中科院达成共建合作协议,下来将以“院地合作、所企对接”的模式,争取导入中科院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共同开发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四是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已面向全球用户开放,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完成超220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正在申请国家立项,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稳步推进。
五是创新载体加速布局。高水平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产业转化基地、国家级孵化器、科学家团队、科研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正在加速集聚。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集聚了王恩哥院士、陈和生院士、赵忠贤院士等10多名院士,由海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带头人的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5个。
接下来,我们将以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牵引,携手深圳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支持深圳作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重点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深化与深圳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广深港澳等先进城市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二是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构建紧贴科技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全面深化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全力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布局推进一批大型科研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深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研究平台优势互补,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三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高水平谋划建设东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与深圳等地的金融资本衔接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服务网络,加速前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国际竞争力更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自有核心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企业组织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等合作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
五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特别是把握新形势下全球人才加速流动的机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争取在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更大制度突破,针对核心环节实施创新团队成建制同步引进,加快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进一步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才服务问题,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梁书记您认为东莞将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东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抓住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努力以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东莞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2019年已超过七成,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我们将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统领,以补短板、优服务、推创新为主线,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安乐、公共服务更优质、人居环境更优美,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一是树立全周期管理的意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和加强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共治,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以全周期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和社会矛盾纠纷等领域的风险隐患,确保全社会大局稳定安全。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方位保障和维护好人民健康。坚定不移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同时,全面深入推进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医药卫生体制等的改革完善,抓好现代化高水平医院、5所区域中心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镇街公立医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举一反三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
三是围绕提高教育品质和促进均衡均等,加快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呼应广大群众让孩子们享有更好教育的期待,不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力争到2025年,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231所,增加学位34.24万个,同时结合创建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通过完善积分制入学、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机制,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四是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方面,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东莞生态环境治理的“拐点”。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万里碧道、公园街景、休闲慢行系统等的建设,在防治污染的同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突出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全面巩固和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参保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就业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以中小微企业、异地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为重点,稳步扩大参保覆盖范围。住房方面,坚持“房住不炒”,稳步推进租购并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强化面向中低端阶层的住房保障。兜底保障方面,进一步提高低保、特困、低收入群体救助标准,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扎实做好援藏援疆、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精准扶贫及市内扶贫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 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南方财经全媒体: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出了进一步部署,东莞下来计划如何参与到“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出明确部署,要求珠三角核心区要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进一步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东莞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李希书记又专门强调,要强化对佛山、东莞两个经济总量万亿元左右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明确要求广深佛莞等经济大市要担当起更大责任。这是省委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给予东莞的关键支持,也是在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特殊时期赋予东莞的特殊使命。
下来,东莞将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体联动,积极主动参与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建设,推动“双区”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互促共进,为全省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作出东莞应有贡献。
在参与“一核”建设方面,我们将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围绕“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扩大开放合作示范、现代优质生活服务三个功能”,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深度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合作,持续推进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共同打造引领珠三角发展的核心区。
在参与“一带”建设方面,我们将着力加快对外开放重大平台建设,强化与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参与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着力加强珠江口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挖掘整合滨海湾地区休闲观光、人文教育等旅游资源,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宜居宜游沿海岸线。
在助推“一区”建设方面,我们将重点抓好对口帮扶工作,助推北部生态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推动帮扶领域不断拓展延伸,深化莞韶两地在政务、民生、资源等领域的结对帮扶、合作交流、平台共建,帮助韶关、揭阳323个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南方财经全媒体:东莞在十三五规划的成绩单如何?十四五规划有哪些发展蓝图?
东莞市委书记 梁维东: “十三五”时期,东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为牵引,大力实施产业体系升级工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665.3亿元增至2019年的9482.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19名,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2622.65亿元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4003.89亿元,增长52.7%,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主体超过120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村组集体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速达11.5%。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接近4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智能手机制造高地的地位持续加强,华为、OPPO、vivo进入全球手机品牌“第一阵营”,携手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创新动能加快集聚,R&D占比达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大幅跃升至6206家,拥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38个,均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向全球用户开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落户筹建,“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成效初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动力持续释放。牢牢把握“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对接和支持广州、深圳“双城联动”,着力通过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动力持续释放。
以创建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当好广东改革“探路先锋”,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比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压减了56%和64%,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发展活力。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进出口总量保持在全国第五、全省第二,企业内销比例逐年提升,内外循环更加顺畅。
与大湾区各城市的融合联通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6条通道连接广州、6条通道连接深圳,携手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构建,把南部各镇打造成深莞深度融合发展样板的各项举措稳步推进。
三是以城市升级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坚持用脚步丈量城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品质内涵显著提升,市民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优化,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国际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魅力小城、美丽乡村建设遍地开花,打造都市里的田园,田园里的都市。
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完成“三旧”改造超过3.1万亩,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常平“香港城”等一批TOD项目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累计建成截污次支管网6533公里,完成河涌整治343条,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5.3万家,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荣誉,传统岭南水乡风貌逐步再现。
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完成四批共113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动工,穗深城际、莞惠城际开通运营,南沙大桥、莞番高速一期建成通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成。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大力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进一步织密兜牢民生底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启动实施,累计新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新增优质学位23.45万个,全国率先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提供积分入学和优惠政策学位逾53万个,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含民办学位补贴)就读比例达50.2%。
医疗卫生服务加快优化,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智网工程”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和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三连冠”,获得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
五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域文明创建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繁荣兴盛,“岭南文化”“莞邑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本土资源深入挖掘整合,亚马、莞马、篮球世界杯东莞赛区赛事等国际赛事成为东莞新名片,广东宏远男篮获得CBA十冠创造历史。
六是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东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干部改革攻坚能力持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增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东莞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战时状态、战时举措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经济基本盘企稳回升,充分展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因时因势丰富完善“1+1+6”工作思路,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着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再创佳绩!
作者|方晓茸
拍摄|魏淦棠 李振华
制作|陈国光
配音|刘锦阳
拍摄支持|东莞广播电视台
监制|向秀芳
海报设计|王冰
视频分发|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丁海利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方晓茸 编辑:丁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