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创新引领大湾区建设 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样本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周智宇 2020-11-11 05:00

立足“双循环”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优势,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新引擎。

11月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主办、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承办的“2020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

围绕“世界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密码”这一主题,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升级、区域合作、互联互通、数据保护、共享、交易、金融与资本创新等方面,探求世界级湾区发展的密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推动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她指出,“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空前高的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真正落地、发挥其爆发力、形成其联动效应,是工作核心中的核心。”

陈文玲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如果把创新放在这样的新发展格局中,不仅可以激发出内在的创新能力,还可以继续在开放中利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她认为,从创新发展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优势,将是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新引擎。

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香港“一定能保持并强化其重要角色”。

“虽然面对挑战,我还是满有信心,香港的基本优势将维持不变,在大湾区发展中与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曾国卫说。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联席董事总经理谢雯在论坛上指出,大湾区必将在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2020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11月4日在深圳召开。资料图

“双循环”下把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多边国际合作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挑战,全球资源的配置出现误区,新的技术变革遭到阻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快全球产业格局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收缩。

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国在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范德繁在致辞时指出,湾区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此次论坛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范德繁表示,面对疫情冲击,罗湖区打出了促消费、招大商、优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了V形反转,下一步将谋求推动口岸经济带、蔡屋围片区发展,着力打造包括战略型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更多的产业形态。

曾国卫则坦言,全球各地的疫情仍在继续蔓延,要走出困局、恢复经济增长,看似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内地在全力遏制及严控疫情下,已重拾经济发展动力。香港特区政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疫情进一步稳定下来后重启经济;而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正好能为其提供重要动力,为香港各行各业寻找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渣打银行大湾区行政总裁林远栋分析称,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制度环境、良好的金融合作与创新土壤、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将使其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最佳纽带。

林远栋认为,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和产业方面的互补性更强,将利用好内外部资源,积极推进创新领域合作,让创新更好地赋能金融。

WeLab Bank董事局主席、香港前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则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金融枢纽的目标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也能服务于国家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陈家强分析称,在外循环当中,香港给海外投资者提供包括服务业、制造业等在内的投资机会,在国内大循环当中,虽然更多依靠内部需求,但对海外资金同样是有需要的,海外投资者会继续追逐中国的投资机会,海外资金同样会进入内地市场,香港也能继续发挥引进资金的作用。

创新动力助推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之一,是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湾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陈文玲认为,大湾区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抓紧三个方面。首先,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陈文玲表示,世界级大城市群应该是世界级创新的大城市群,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走廊是一个主轴,但事实上不仅这个创新主轴,粤港澳三个极点也应该是创新的极点,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力争走在全球的前列。

华润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张宗则分析称,一个成熟的国际科创中心的形成需要至少三个因素——科技动力、资本引擎和市场。

张宗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着庞大的国际和中国内地市场,不仅有科创型龙头企业,也有华润这样的民生型企业,通过产业上的对接,能够为湾区的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良性循环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作为成长在大湾区科技沃土的新兴科技企业,极飞科技利用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链,把握市场机遇并高速成长。极飞科技公共关系与国际事务部高级总监佟巍表示,同等质量产品在世界其他湾区的生产成本会是粤港澳大湾区生产的数倍,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则基本可以做到供应链不出湾区。同时,大湾区自动化人才的储备以及新鲜血液的输送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基础。

北高峰资本及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闵万里亦指出,所有的技术最后都要落在产业土壤上,产业投资在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好的机遇,应立足湾区的产业土壤,结合创业的氛围,把科技和资本双重注入的方式落到实处。

闵万里认为,以资本驱动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的收益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入又进一步创造更大价值的模式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阜博集团总裁助理、战略拓展总监汤嘉逸则从行业角度分析称,在电影行业从院线转向线上的“窗口期”因疫情而大大缩短,而目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仍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这给网络内容的版权保护等带来了挑战。

汤嘉逸建议,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内容的生产、认证、登记、确权,保障交易过程的安全,促进创新发展要素的充分流通。

“金融+科技”加速湾区联通

林远栋认为,银行将在促进大湾区“双循环”中发挥作用。目前,渣打已将大湾区业务列为银行战略重点之一,并于2020年7月在广州设立“大湾区中心”,以支持区内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营运、推动创新金融技术开发及应用、加强跨境银行业务。

林远栋表示,有很多国际客户希望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也有很多大湾区客户正在积极向海外市场开拓。

相比世界其他湾区,林远栋指出,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和产业方面的互补性更强。大湾区的金融机构要利用好内外部资源,积极推进创新领域合作,让创新更好地赋能金融。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邹建雄也在演讲中指出,香港基金业界对理财通可谓“翘首以待”,相比基金互认安排,业界认为理财通的市场规模会更大。

而这也会是继QFII/QDII、基金互认、股票通及债券通后,又一次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发展。邹建雄举例称,内地电子化及数据化普及程度高,透过手机平台或微信投资基金及获取资料是常态,虽然香港亦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但两地的投资及运作模式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加快步伐追上及作出相应调整,才能满足内地投资者对这方面服务的需求。

在陈家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腾飞,在流通、货币、监管、人才上都有一些实操性问题亟待解决,而通过创新技术、金融科技可以很好地帮助破除这些障碍。

陈家强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的接受度和企业投入都将持续攀升。粤港澳大湾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众多人才在这里汇聚,科创基础和氛围浓厚,让金融科技企业大展拳脚。

陈家强建议,“目前有不少机构都希望见到跨境监管的互认与协调。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金融监管的经验,在一些创新的金融科技、金融服务上线的时候,香港监管沙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目前,从金融视角看,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负责人姚辉亚认为,大湾区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三个地方的金融服务体验存在明显差异;第二,要素的流动比较受限;第三,三地监管机制不一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底层核心技术去构建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协同生产的能力。

而随着未来跨境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科技”将助力湾区进一步互联互通。华盛资本集团CEO许戈指出,未来,高响应度平台有机会以股票交易为基点向债券、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拓展,基于海量的2C、2B的数据,通过高效的客群匹配打造“一站式”的、连接投资者与跨境资产的投资生态。

(作者:周智宇 编辑:李艳霞)

周智宇

海外版记者

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期跟踪外资在华发展,以及国际政经、经贸及产能合作等。采访过数十位“球”级领导人及外国部长、驻华大使。邮箱:zhouzy1@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