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11月11日向媒体表示,自11月23日起,香港居民从广东、澳门经指定陆路口岸回港,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过关后,可以豁免强制检疫14天。
香港特区政府自2月8日推行《若干到港人士强制检疫规例》,规定14日内曾到访内地的人士必须强制接受14天的隔离检疫,强制检疫令至今已实行了9个月之久。最新的措施表明,香港将与内地实现“单向通关”。
目前身处广东及澳门的香港居民取得配额后,到港后可豁免强制隔离14日,但之后返回内地仍需接受强制隔离。据了解,计划初期,深圳湾口岸每日名额3000人,港珠澳大桥口岸每日名额为2000人。
网上预约系统将于11月18日开放,申请人必须在14日内未到过香港、广东及澳门以外的地区,在网上预先取得“回港易”名额,先到先得,并在粤港澳三地互认的检测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且结果为阴性。申请人在出发前必须将检测结果上载到指定网站,并获得绿色二维码,在过关返港后可免隔离14日。
香港本地个案创一个月新高
香港卫生署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增9宗确诊个案,其中5宗为本地个案,无不明来源个案。单日确诊数字创一个月来新高,与14日“清零”的目标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陈肇始坦言,自7月底第三波疫情暴发后,过去一周仍有零星个案,社区仍有隐形传播链。各种原因导致社区有小型暴发群组,包括此前有酒店度假群组,追踪工作仍在进行。源头不明个案7天平均数已由11月初的0.4宗回升至1.1宗。
“过去一周源头不明个案回升至0.6%,不容忽视。过去14天共有60宗输入个案,欧洲疫情日益严重,预计未来输入个案仍高企,若不留意情况,冬季流感高峰期将至,与流感重叠的第四波疫情一触即发。因此,必须严格采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进一步收紧现时安排,要更迅速更有效。”陈肇始称。
严防输入
近日有数宗确诊个案均涉及豁免检疫人士,11月10日,有三宗是此前确诊机组人员的同住家人。
陈肇始宣布,香港特区政府将全面收紧新一轮防疫限制措施。自11月13日起,所有从中国以外地区入境人士必须在酒店强制检疫,集中管理,降低居家检疫时传染同住人士的可能性。旅客登机前必须提供在香港酒店预订14日的确认单,及检测阴性结果证明,否则不准登机。到港后要接受检测,有结果后才放行,到酒店接受检测。目前,这些人士可以选择居家隔离。
除了已有的熔断机制,即同班机有5人确诊或连续两班机有3人确诊,飞机要禁飞香港14天外,特区政府新加设禁飞条件。如果航空公司在旅客未能提供酒店预定确认单或检测报告等相关文件时允许其登机,政府会考虑要求航空公司涉事航线停飞,甚至考虑提出检控,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
特区政府表示,免检疫人士的安排会全面收紧。陈肇始指出,针对极高风险地区来港人士、曾到访极高风险地区抵港人士,即使属免检疫人士,在可行情况下,在出发48小时内、来港后均要接受核酸检测。
任何从高风险地区来港机组人员,都要等检测有结果才可获放行;自高风险地区来港的外国领馆人员、总领事等,抵港后都要用点对点交通工具,不能坐公共交通工具,并需在所属机构的地点自我隔离14日,并在抵港后第12日再次进行检测。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服务,特区政府决定在港岛、九龙、新界西及新界东设立4个长期检测中心,将于11月15日起投入服务。市民可自费进行检测并取得证明,每次收费240港元。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坦言,疫情新常态下需要借助科技恢复正常社交。因此,特区政府将于11月16日推出被称为港版“健康码”的“安心出行”手机应用程序,储存用户出行记录,必要时可追踪密切接触者。为了消除用户隐私忧虑,该计划属自愿参与,自主记录。
他强调,该应用程序不需用户登记,不需知道用户姓名,不会用电话中的GPS功能,也不会将用户资料备份在政府系统。出行资料会以加密方式在用户手机记录,31日内自动删除。目前已有逾6000个公私营场地参与计划,全港11.8万辆出租车可直接使用。
推出首个“旅游气泡”
香港作为一个小型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旅游、会展等行业都十分依赖海外市场。受疫情影响,香港旅游业陷入停顿。香港特区政府至今已先后与十一个国家初步接触,讨论能否以“旅游气泡”的形式,在特定情况下恢复出行。
香港与新加坡两地在贸易、投资、金融、旅游方面有紧密联系,人员往来亦非常频繁。在新冠疫情前,两地作为主要的航空枢纽,往返两地的航线是亚太区内最繁忙的国际航线之一。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表示,香港与新加坡将恢复两地跨境航空往来,11月22日启航,这是香港目前与海外地区达成的首个“旅游气泡”。旅客抵达后,将可豁免检疫或居家隔离,行程亦不受限制。
根据协议,旅客出发前72小时内需要接受两地互认的病毒检测,并且出发前14日未到过香港、新加坡以外地区。旅客将使用专属客机,首15日每日一班,其后增至每日两班,每个航班的旅客上限为200人。旅客抵港后使用专属通道再次检测。一旦两地的单日本地确诊超过5宗,“旅游气泡”计划将暂停两周。
(作者:朱丽娜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