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和律师机构董冬冬:零售信贷化解面临困境 可尝试批量诉讼

李玉敏2020-11-12 11:05

11月10日晚,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五届亚洲金融年会之青年金融家夜话”北京举行。来自监管、银行、信托等行业的大咖和专家学者、律师共同就金融科技给零售业务的变革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瀛和律师机构创始合伙人董冬冬在夜话的演讲中表示,当初零售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催收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缺乏监管、利益驱使等因素,催收行业始终被认为游走在监管红线边缘。51信用卡事件后,国家对于催收行业的管理与整治,传统催收模式已经无法兼顾合规经营与催收效率,这也使得一大批催收公司不得不退出该行业。

在传统催收行业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董冬冬认为,针对零售金融不良资产的批量性法律诉讼正成为各零售金融主体回款的重要选择。

他在演讲中认为,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零售不良的催收,也面临三大“痛点”。

一是“立案难”,绝大部分开展零售金融业务的机构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即合同中的管辖条款均约定为金融机构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对争议进行管辖。因此,庞大的案件量就造成了实践中当地法院拒绝对金融机构的案件进行大批量受理。

二是“执行难”,即使部分案件在机构所在地法院被受理并作出生效判决,但由于该法院执行庭资源有限导致案件无法得到有效的强制执行受理。

 三是“管理难”。案案件处理周期通常为数月,所涉及案件流程较多、案件细节庞杂,对接多家风格、专业度、责任心程度不一的律师事务所,管理成本高,对案件进程把握不及时,可能遗漏案件管理中的细节。

在不良率持续攀升情况下,如何提高处置效率?

董冬冬建议,首要的是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贷款的审核,贷后管理。在设计中将贷后法律风险因子嵌入系统模型中,可以在不良将发未发之时提前对个体客户进行催收沟通及个体不良化解方案设计,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客户的消费及信贷行为甚至生活及社交圈轨迹进行数据分析与追踪,这将极大的提高逃废债主体与资产的追索比例。

其次,加强资产催收和处置能力,提升不良处置质效。针对“立案难”可以尝试分散立案,将庞大数量的案件分别委托给全国不同城市的律师事务所,在当地基层法院进行立案,解决案件在集中管辖模式下因案件数量庞大导致的单一法院无法受理案件的问题。

此外,委托当地律师协调处理案件的当地执行环节,提高案件执行成功率,解决案件在集中管辖模式下因被告或可执行财产分散在全国各地导致的判决无法有效地进行强制执行的问题。

针对案件的“管理难”,可以通过建立系统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对案件的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及时了解案件处理情况,保证案件办理质量。

(作者:李玉敏 编辑:李伊琳)

李玉敏

资深记者

专注于深度调查和金融风险领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