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发展三十年,开放仍然是浦东的主要方向

南财快评聂日明 2020-11-12 19:30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从1990年到今天,浦东走过了30个年头,浦东的GDP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十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其中金融增加值占全市的5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60%,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的90%,三十年间,浦东从原有乡村为主的各区县零散地段变成上海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区县。 

 回顾历史,浦东开发开放有两个主要的驱动力。第一,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在八九十年代是一个大的趋势;第二,上海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1990年代之前,开发开放的进程慢于广东等地的特区,致使上海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下降。 

1986年出台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要“积极开发浦东地区”,最初可能只是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紧张,浦西也承担不了经济开发的任务。如果视野仅限于此,浦东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新区。 

1840年代开埠以后,上海迅速的从小县城成长为远东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核心条件有二:中国整体卷入全球化,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上海有“滨江临海”地理区位优势,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江海联运的大城市,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过程,上海就是中国对外的门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能以主动战略考虑来加入全球化。前十年间,上海改革开放力度不足,在对外贸易中的角色是越来越边缘。但上海有区位优势,也有历史基础,只要没被甩的太远,他是可以后发追赶的。事后来看,浦东开发开放承担的角色就是帮助上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后发追赶。 

1990年设立新区以后,浦东表现出色的正是“对外”的领域。1990年代中后期,浦东外商投资规模居全国各经济开发区之先,外商投资签约金额占上海比重平均高达40%。尤其在制造业投资,浦东引入了各类知名的跨国企业设厂。这些投资对应的产能最终又反映为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浦东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上海的比重从1993年的不足20%分别在2000年、2010年、2018年上升为23.3%、50.6%和60.5%。 

 对外贸易活跃会带动上海与周边省市及全国其它地区的内贸往来,贸易发达,航运物流自然发达,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上海的经济结构还会不断的促进产业升级,催生企业向高科技、先进制造业转型。外向型经济和金融构成了浦东经济结构中最为关键的两块地基。基于这种背景,2009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浦东也是这两个中心的主要抓手。 

 站在当下时点,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浦东大发展依赖的两个重要前提依然是浦东未来发展的基石。“临海”意味着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是浦东发挥影响必不可少的环境;“滨江”意味着浦东必须要成为内外连接的节点,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在金融、贸易、技术进步等领域与上海周边及国内其它省市实现经济一体化。唯有背靠中国的经济腹地,浦东才能更好的面朝大海、更好的拥抱世界。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聂日明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