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权威访谈 ▏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南财对话方晓茸,黄浩博 2020-11-12 11:14

锐意进取,实干担当。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中国未来发展。

       展望十四五,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发展,在更高目标上迎接挑战,在更高起点上续写辉煌。广东牢记嘱托再出发,一核一带一区进行时,南方财经全媒体大型系列报道《权威访谈:高质量发展在广东》,对话广东各厅局、地市、县区主官,生动呈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韶关,地处粤北南岭山脉南部,外接湘赣,内联珠三角,自古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里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使韶关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

       韶关,曾经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具有较为完备的重工业体系。随着时代变迁,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8月25日,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北部生态发展区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

       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韶关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

       如何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念活生态经济“致富经”?在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如何做好功能定位?有哪些机遇挑战、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讲述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南方财经全媒体: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内容?请结合韶关的实际谈谈您的感受和体会。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10月12日至14日,在“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在广东纵深推进“双区”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宽广视角,系统论述了党中央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继续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推动广东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

       总书记深刻总结经济特区40年宝贵经验,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些,不仅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韶关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紧密结合韶关实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深学笃行,以学习贯彻的实际成效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保护绿色家园  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南方财经全媒体:

       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将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这篇文章,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

       韶关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4.19%、有林地面积127.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9261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韶关也是全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境内河流众多,河川纵横交错,大小河流共1500多条,地跨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90%以上的主要河流属于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流域是下游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辖区内新丰江则是东江流域最大支流,是供深圳、东莞、香港东江水主要源头。

       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生态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大竞争力、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旗帜鲜明、责无旁贷、毫不动摇地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保护“主旋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用最大力度投入、最有力举措、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绿色家园。

        一是以广东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抓住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打造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统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田垦造、拆旧复垦、造林更新、河湖治理等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韶关经验做法。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落实“森林防灭火工作23条”,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点上做精中心城区绿化景观,线上营造滨江景观带和城区主干道、铁路及国省道生态景观林带,面上做大城乡绿化总量,提升全市绿化水平,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等核心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力争通过1—2年努力,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7个县(市)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 

        二是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管、控、防、治相结合,继续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优化。

        常态化、精细化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禁止露天焚烧行为,强化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和污染天气应对,推动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对城市建成区以及重点流域内“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完善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国考、省考、跨县域及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在线监测,确保水质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为北江流域、东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作出韶关贡献。

        持续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总结和推广土壤固废管理工作经验模式,实行农用地分类分级安全利用,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

        三是以制度化法治化为导向,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做好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强化生态空间精准管控,打造源头严防、过程严控、违者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制度、企业环保专员制度、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企业环境保护台账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压实重点企业生态保护修复责任,让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韶关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

         加大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交叉执法、联合执法,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守住绿水青山。同时,科学开展生态文明规划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

“四通三抓”    融入“双区”建设 

南方财经全媒体:

      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方面,韶关有哪些思路和举措,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韶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双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目前已形成以“三铁七高一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通过高铁50分钟可到广州、1.5小时可到深圳、1小时45分可到香港,是最靠近大湾区的城市之一。

       支持“双区”建设,助力“双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其所起作用和带来的效应绝不仅限于“双区”,必将有利于韶关更好地接受“双区”的牵引带动、实现发展跃升。

        我们将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双区”建设中找准韶关的定位,抢抓“双区”建设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带动效应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与“双区”的功能互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具体而言,韶关将通过“四通三抓”对接融入“双区”建设。

     “硬联通”,主要是指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的联通和均等化。目前韶关已有“三铁七高一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未来仍要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目前韶关正大力推进韶关丹霞机场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实现通航,同时,加快推进韶关港航建设,改造提升韶关新港,提升对接大湾区、辐射赣湘的“黄金水道”通航能力,为更大程度接受“双区”的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创造条件。

       “软联通”,主要是指体制对接、机制衔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造与双区接轨的营商环境,增强发展的主动意识,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韶关着力在政府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打造,行政审批改革,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加强韶关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资源向韶关新区集聚,打造中心城区发展主引擎。

       “云联通”,主要是指韶关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大数据等新经济新产业,通过云端、通过信息实现与“双区”的联通。目前韶关正大力推进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有一批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企业进驻韶关,努力将“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存储集聚区。

        “情联通”,主要是指韶关与大湾区、广府人根脉相通、情感相连,我们是带着感情、带着期待来支持“双区”建设的。

        “三抓”,即“抓住胃、抓住眼、抓住心”。“抓住胃”主要是指做好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水缸子”。“抓住眼”主要是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抓住心”主要是指感恩奋进,在新征程上迈出扎实的步伐。

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南方财经全媒体:

       发展生态经济是省委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要求,韶关将如何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发展是硬道理,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这既是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赋予韶关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满足韶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我们将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的方向路径,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路子。

       一是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谈生态保护时讲产业发展不行、谈产业发展时又说生态约束”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着力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

       把精致农业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种养,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大型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做优兰花、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等优质农产品,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和驰名品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档升级,建设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花瓶子”,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

        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工业,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及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下大力气健全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古驿道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智慧旅游”,实现“一部手机游遍韶关”。

       完善酒店、旅游公路、停车场、路牌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1—2间五星级标准酒店,以及多样化的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功能的丰富多彩的住宿餐饮供应组合,让来韶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二是加强园区载体建设。

        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集中最优质的资源、最主要的精力、最精干的力量,投入到园区建设中去,围着园区转、围着项目转、围着投资者转,让人往园区走、钱往园区投、科技往园区聚集、政策往园区倾斜。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强设施装备、信息网络、冷链物流等配套建设,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针对工业园区,加快园区道路管网、环保、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学习深圳、东莞等地经验做法,加大园区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加速“腾笼换鸟”步伐,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约集群发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制造流程工艺,实现清洁排放,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支持韶钢、韶冶等企业积极探索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的路径,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腾出的土地空间,开展“工改工”、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和引进上下游企业,实行园区化管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周边环境改善,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改造更新的示范区。

       三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工业企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重点推动钢铁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特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加强工艺与技术改造,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实施“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实施湾区创新韶关加速战略,积极对接“双区”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大湾区城市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在我市创办分支机构,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和推广。

       抓好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用好用活我市产业科技人才政策,依托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渠道,大力实施“丹霞英才计划”,积极招引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吸引高端创新团队或人才携项目到我市落地。

       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突出招商引资优先工作地位,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构建由莞韶对口帮扶指挥部、韶关新区、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分层分级、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形成市级层面统筹带动县(市、区)招商,市直部门牵头指导县(市、区)招商,各地各部门人人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新格局,确保招商引资工作规范有序、科学高效。

       立足“招得来”“留得住”,按照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要求,从“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出发,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制定完善要素保障、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市场支持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扶持政策,谋划金融战略合作,深化金融服务、产融结合,撬动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积极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跨区域产业对接,灵活运用各种招商渠道和方式,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加快构建各地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协调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提高项目推进跟踪服务效能,确保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区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

       韶关将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当前,韶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违建、乱建、加建等问题严重,城市风貌、城市品质有待提升。

       特别是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来看,全国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4︰1,而韶关为1.93︰1,表面看韶关似乎更加均衡,但实际上韶关是发展不充分的低水平“稳态”平衡,韶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和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5%;且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说明韶关核心问题仍是城市发展不充分,城市化水平不高,没有吸引力。又如,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5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农村发展水平,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一是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中心城区“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发展战略,把城市提升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善美韶关。

       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全面把握人口流入逐年增加趋势,广泛引导资本、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适度做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提升工程建设,攻坚骨架路网贯通,推进中心城区道路贯通联网“10+1”工程建设,优化交通节点,提高路网密度,提升道路系统整体通达水平,缓解城区交通拥堵。

       科学有序推进“三旧”改造,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城区风貌提升,加快推行无物业小区封闭式管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让城市“增值”。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和简化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转非、村改居,为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口进城入户扫除一切障碍,让更多青年才俊汇聚城镇安家落户、就业创业。

       二是集中力量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县城和乡镇品质提升,继续实施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和乡镇提升“139”行动,抓紧补齐城镇化短板。大力实施县域产业提升工程,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强产业园建设管理,扩大园区集中连片规模,为县域工业集聚发展腾出空间。

       按照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水平规划建设乳桂经济走廊和空港经济区,带动韶关西部片区发展;加快大丹霞、环丹霞山片区和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建设,推动山城融合发展,带动韶关北部片区发展;建设浈江河谷产业带,带动韶关东部片区发展;加快建设武江科创园和城乡融合产业园,提升韶关市区创新产业承载能力;规划建设新丰、翁源先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平台,带动韶关南部片区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继续压紧压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各级各部门扶贫责任,深入开展访贫问效,建立健全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帮扶相对贫困群众的长效机制,确保今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将党委、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利益联结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促使更多要素资源下乡进村,为富民兴村持续注入动力。加快《韶关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规定,加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管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村民规范建房,有效减少乱搭乱建。

       持续抓好“四沿”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分阶段分步骤、以点连线带面推动所有村庄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确保到2022年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重要交通沿线、省际边界、重要景区沿线基本完成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展望十四五  

南方财经全媒体: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韶关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新的发展蓝图?

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下一步,韶关将继续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落实好省委、省政府“1+1+9”的工作部署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要求,把韶关工作摆到“双循环”、摆到“两个百年”发展大局中来谋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新征程中体现韶关担当、韶关作为、韶关贡献。

       第一,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农村发展水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第二,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工业,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及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致农业、高品质农业。建设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花瓶子”,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

       第四,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推进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发展红色旅游、古驿道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生态+”“康养+”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智慧旅游”,让来韶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打造成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后记】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旋律”,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保护好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绿色家园,为全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生态支撑,韶关发出了全力做好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篇大文章的时代最强音。

 

作者:方晓茸   黄浩博

拍摄:陈旭东

制作:陈国光

配音:刘锦阳

通讯员:沈明礼

拍摄支持:韶关广播电视台

监制:向秀芳

海报设计:许志翔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丁海利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方晓茸,黄浩博 编辑:丁海利)

方晓茸

节目监制

《南方财经报道》监制,经济新闻电视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成长路上有缘相遇,眷顾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