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级市场人士点评君实生物:生物科技“A+H”上市风潮依旧,投资者教育迫在眉睫

江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2020-11-13 17:08

生物科技目前是香港大热板块。一名香港会计界资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从业人员分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解读称,生物科技“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产物”,不会因为君实生物此次舆论风暴受阻。

从事恶性肿瘤药物研发的君实生物,被内地自媒体指称在研发和商业行为上问题重重,进而招致上交所问询函。但从港股君实生物的股价走向看,未引发港股恐慌。

生物科技目前是香港IPO市场大热板块,一名负责上市的香港会计界资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从业人员分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称,生物科技公司“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产物”,不会因为君实生物此次舆论风暴受阻,但他们建议生物科技类公司应在中国内地市场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在二级市场方面,11月13日,君实生物在科创板的A股一度跌逾13%,收盘跌幅收窄至6.2%,报每股71.27元;而港股日内震荡幅度超过10%,唯H股较A股仍大幅折让约50%,由早盘一度跌逾5%至尾盘倒升1.54%,全日收报每股42.85港元。此外,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日内升2.05%,报2023.67点,反映43只成分股多数造好。

截至港股收盘前,港交所并未跟随上交所的脚步对君实生物发出问询函。截至发稿,港交所尚未回应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有关后续监管的提问。

生物科技“A+H”是大势所趋

君实生物于2018年12月24日登陆港交所发行H股、于2020年7月15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发行A股,是一家“先H后A”双重上市的公司。

一名香港会计界资深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称,生物科技公司的“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产物”,双重上市是大势所趋,预计生物科技仍然是港股IPO在2021年的重要旋律。

该会计界人士称,君实生物是港交所“18A公司”,意思是按照《上市规则》《第18A章(股本证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他介绍,港交所过去很“保守”,所以发展初期无盈利、研发投入巨大的生物科技公司原不具备在港交所上市的资格。但根据“18A”,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依据不同的要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带着“无盈利”历史报表上市。

而上交所方面,科创板在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于2019年6月正式开板,不仅令内地生物科技公司有机会单边在A股上市、还给港股中以H股架构上市的公司打开“回归”通道。上述会计界人士介绍,君实生物就是以“H股”架构上市,由于注册地仍在内地,因而登陆A股十分方便。他指出,正是由于两地交易所的“改革”,才令君实生物有了“A+H”双重上市的可能性。

根据记者查询的资料,2020年以“先H后A”提出上市申请的公司还包括复旦张江、康希诺、复宏汉霖、春立医疗、石药集团,目的地都是科创板;而“先A后H”的公司则包括海普瑞、泰格医药、百奥泰等,分别来自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

生物科技公司急需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一名从业于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匿名消息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揭秘了生物科技公司登陆港交所的过程。

他表示,上市环节具有重重专业把控,很难判断君实是否在上市后才出现了种种问题。他又强调,目前内地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公司认识不深,投资者教育应成为此类上市公司的重头戏。

上述人士表示:“上市过程中律师要做见证、承销方有承销责任,尽管不能保证上市公司交给他们的材料100%可信,但我认为市场不必慌张,还是要等待君实自己的回应和澄清。”

消息人士介绍说,港交所在引进生物科技公司方面还是“新手”,不过也有一些机制设置,能保证上市公司维持高质量运转。

第一方面,是针对生物科技公司设立有生物技术咨询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诸多专业人士,有同行公司的CXO们、国际投行中常年负责医疗健康板块的主管。”消息人士介绍称,上市委员会在排除利益冲突的条件下,会咨询生物技术咨询小组意见,用这种方式保证上市公司的素质。

第二方面,上市公司可以在港交所发布自愿公告,以保证无论是否有监管要求、但能对影响股价的因素做出第一时间回应。消息人士介绍说:“美国是现在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相比之下,香港和内地市场的投资者们对生物科技公司人士不深、缺乏专业知识,我认为投资者教育、上市公司的自愿公告是十分重要的。”

港交所望成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IPO市场

港交所在过去一年中频频为生物科技上市做“吆喝”,其中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020年5月的生物科技峰会上曾表示:“展望未来5年至10年,香港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生物科技新股集资市场。”

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前10个月,按照《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IPO募资额分别为185亿港元、160亿港元、314.5亿港元,上市数目分别为5个、9个、11个,其中欧康维视和沛嘉医疗更得到散户市场追捧,超额认购倍数高达1896倍和1184倍。另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的医疗健康类公司至少仍有16家,涉及细胞医疗、体外诊断的医疗器械、授权商业模式等。

在港交所的支持下,生物科技在港股形成了一股聚集之势,也获得二级市场的重视。恒生指数公司在2019年12月推出生物科技指数,并将9家“18A公司”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在港股多数走熊的2020年,生物科技表现亮眼。截至11月13日,恒生指数年内跌幅约7.2%,恒生综合指数跌幅约5.3%,而生物科技指数却从年初的1513点升至11月13日收报2023.67点,升幅超过30%。二级市场的火热,也令生物科技公司的再融资“顺风顺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9月末,生物科技类公司在港股的再融资规模达到460亿港元。

相关阅读:

深度丨舆论“漩涡”:君实生物的公开回应与国产PD-1“三国杀”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