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考察培训进林芝 | 品味民族文化,共赴非遗服饰之旅

南方文旅2020-11-16 10:12

一起来深度感受林芝非遗服饰魅力。

为深度挖掘林芝市非遗传统文化理念和工艺潜力,更好配合林芝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生产项目工作的开展,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下称“南方文交所”)受广东省第九批援藏队和西藏林芝市旅游发展局邀请,特组织林芝非遗细分领域培训交流活动,系统体验林芝非遗资源,讲好林芝非遗故事,推进林芝市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本次考察培训活动由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林芝市旅游发展局主办,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协办。参与本次考察活动的重要嘉宾有林芝市旅游发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余晓娟,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曦,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项目总监、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委会项目总监唐有元等领导以及受邀参加的时装设计师、职业香艺师、国家级评茶员、摄影师、文化作家、制片人、主持人、记者等专家学者等十余人。

实地考察 深度感受林芝非遗服饰魅力

太昭古城农牧民氆氇加工合作社合照

考察团一行走进米林县南伊乡才召村米林珞巴族服饰工坊、巴宜区卡斯木村“巾帼传统氆氇加工传习”基地、工布江达县太昭古城农牧民氆氇加工合作社等非遗服饰工坊,开启林芝非遗服饰主题培训,对话非遗传承人和项目负责人,深度感受非遗服饰之美。

01

第一站:米林珞巴族服饰工坊

米林珞巴族服饰工坊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是林芝地区珞巴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其前身为米林珞巴族服饰加工传习所。

米林珞巴族服饰工坊合照

工坊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传统织布工艺,通过提取具有西藏特色色彩,以植物染料对羊毛染色,用珞巴服饰的传统织布技法织出围巾、坎肩、上衣、筒裙等。

工坊现有国家级传承人亚依和20多位徒弟,他们大胆探索珞巴服饰的配色、编织、到成品的制作加工等,展示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多种可能。

02

第二站:卡斯木村“巾帼传统氆氇加工传习”基地

2014年,林芝镇卡斯木村创办氆氇加工坊,在村主任桑吉措姆带领下,全村妇女成为新时代的氆氇纺织工,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经过捻线、染色,织造出具有工布藏族特色的氆氇。目前,用这些氆氇制作的服饰和包已销往内地,员工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织氆氇,曾一度成为网红工坊。

03

第三站:太昭古城农牧民氆氇加工合作社

氆氇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细密平整,质软光滑,是加工藏装、藏靴、床毯的主要材料,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

太昭古城农牧民氆氇加工合作社是集全村优势资源,将家庭旅馆、藏式服装的加工与销售,氆氇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与手工艺制品销售、家访、民俗演艺进行了整合,建设了大型洗车场、藏餐馆氆氇产品直销店和“尼洋河风光林卡”为一体的综合农牧民创业示范基地。

考察团在太昭村党支部书记加央曲扎的指引下,参观了氆氇加工厂房,了解了氆氇制作的全过程。为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太昭村在传承氆氇传统手工艺的前提下,引入缩呢机、蒸呢机、染色机、织布机、缝纫机等设备,优化氆氇生产及加工的流程和全套技术。2019年,太昭村氆氇加工收入达 90万元,相比林芝市内其他同类工厂,其在染色和面料加工生产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是氆氇产业运作较良好的村落。

另外,历经千年沧桑的太昭古城,是茶马古道旁的军旅重镇。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就是从此处出去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还曾在此地落脚小住,文化底蕴深厚。

家授课激发林芝非遗服饰创新活力

经过3天的考察,中韩国际时装设计师、广东省十佳设计师韩银月在工布江达县江达乡太昭村村委会对当地氆氇加工厂员工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氆氇产品创意开发与营销、氆氇品牌课程培训。

培训现场

韩银月老师指出民族元素是国际潮流趋势,氆氇的咖啡色具备潜在的品牌优势,或将成为氆氇的品牌符号。当然太昭村的氆氇产业在工艺、设计、产品体系和品牌方面都有成长空间,西藏氆氇生产竞争激烈,太昭村一方面要加强工艺交流,尤其是染色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需重视时尚设计的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氆氇生产的比较优势,最后氆氇在制作旅游手信方面,拥有很多成熟基础,或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并现场示范了两款产品的开发,受到当地村民的诸多称赞。

手包链制作

培训合影

通过林芝非遗服饰主题的考察与培训,深度挖掘林芝市非遗服饰特色和工艺潜力,体验服饰文化衍生的藏式生活人文美学,感受林芝服饰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每走一个非遗服饰项目,都能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勇敢坚毅的品格和擅歌擅舞的民族特色。林芝是一个非遗服饰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推动非遗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南方文旅 )

南方文旅

公众号成员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文旅事业部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