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化、田东扶贫纪实:新技术、新产业助力脱贫摘帽

张晓玲张晓玲,实习生曹安浔 2020-11-18 19:39

脱贫不返贫,激发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成了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命题。

在广西红水河中游,河池、南宁、百色三市交界处,大化瑶族自治县便坐落于此。来自印度洋的亚热带季风本该为这里带来温和湿润的宜耕条件,但受限于密布峰丛和喀斯特地貌等因素,大化县经济发展迟滞,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 

数据显示,2015年底,大化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4万人,贫困发生率25.8%,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也成了国家挂牌督战县。 

与大化县相邻的田东县,地理和自然条件稍微乐观,但也是贫困县之一。他们都是国家、社会力量助力脱贫的对象。 

奋斗多年后,好消息终于传来。2020年10月27日,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表示,大化整县脱贫摘帽“九有一全”指标已全部达标,待上级验收通过后,全县贫困发生率将为0,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20年,田东县也将实现剩余贫困人口890人全面脱贫,预计年底宣布脱贫摘帽。 

回首这5年,大化县、田东县发生的巨大转变,离不开当地人自身的努力,他们积极拥抱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用双手打造了脱贫求富的“金饭碗”;而社会力量的介入也不可忽略,碧桂园等企业也来到这片土地,为他们引入职业培训、对接市场需求、匹配相关资源。 

在受益于精准扶贫摘帽后,大化县、田东县如何脱贫不返贫,激发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成了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命题。

 

就业与产业联动

 

对于大化和田东县的很多人来说,脱贫最关键的事首先是,就业,能有一份工作。 

来自大化县雅龙乡竹山村的韦春雨一家,是通过自主创业脱贫的。2019年底,韦春雨夫妻俩用多年积蓄,摸索着开了一家早餐店,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创餐饮业,店面被迫关门。  

也是在2020年,碧桂园在大化县开展三大技能培训工程。其中,开展免费的粤菜厨师培训,计划覆盖380人。 

韦春雨便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经过一个月的培训,韦春雨的厨艺明显提高了。利用在培训中习得的技能,韦春雨开始供应广东肠粉,早餐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成了周边的网红店,附近小学生、家长都喜欢来吃肠粉,每天供不应求。单早餐时间的流水每天便有七、八百元。 

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的韦荣建则受益于产业扶助,当起了自己的老板。 

2018年,碧桂园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深入走访考察后,决定动员农户发展旱藕加工产业,加上相应助农政策也陆续落地,种植旱藕的韦荣建抓住奖补机会,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胜利村里,承包了30多亩土地,成了全村最大的旱藕户。 

旱藕粉丝是胜利村一大特产,晶莹剔透、柔韧耐煮,品质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除了扶助个人,碧桂园还捐资升级改造了旱藕粉厂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这一特色产业。 

这几年,韦荣建的旱藕都是好收成。每年卖旱藕可以增收4万元左右,由于旱藕好打理,闲暇日韦荣建还可以打散工,年收入可到7—8万元。如今,韦荣建已经用种旱藕的收入建起了一栋小楼。 

隔壁田东县的林福全一家,更受益于产业扶贫。他是田东县2016年建档立卡户,家中五口人,林福全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疾,劳动能力弱,父亲林情兰今年70岁,两个小孩也已到了上学年龄,只有配偶许柳凤是唯一的健康劳动力。 

利用家传的酸菜酿制工艺,2019年3月底,林福全与廖创富、李茂华等人自主创办了田东县盈收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18个贫困户就业。 

2019年,林福全年收入近五万元,合作社的员工每月也有1000元的增收。如今,林福全决心把林逢和同酸菜打造成田东县乃至广西的一个农副产品品牌,带领大家一起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苗木产业是田东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周美丽是田东县的深度贫困户,2018年7月,碧桂园田东县苗木产业精准扶贫基地在祥周镇布兵村落地,周美丽是第一批到基地务工的人员之一。 

时间来到2019年,周美丽已经成为了务工村民的队长,负责村民日常工作管理及新员工苗木种养殖培训及每日员工考勤打卡。累计增收超9万元,家里脱了贫,小孩的生活费用不用担心了。目前苗木基地每天都能接到2到4批订单,复工后出苗超50批次。

 

产业与乡村振兴

 

“我认为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根本之策。”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农商系系主任杨学儒说,在脱贫攻坚战中,内生的、可持续的当地产业发展是夯实当地经济基础的唯一选择。 

这也是碧桂园等参与扶贫工作的企业何社会力量深深感知和推动的。时间回溯到2018年6月,碧桂园派驻扶贫队员到大化县、田东县驻点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创新推出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4+X”扶贫方式,对政府扶贫力量做出企业视角的另一重补充。 

其中,产业扶贫是核心。 

碧桂园扶贫队员何连班来做驻点扶贫工作两年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很快适应了驻村生活,并乐在其中。他已经成了大化县村民的老熟人,对大化县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推动产业发展,让当地人能有一个长远的生活保障,是扶贫工作的关键。 

在大化县胜利村,仅推动肉牛养殖项目一项,碧桂园帮助约303户、1212人的家庭解决了收入来源问题。 

碧桂园在广西田东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扶贫路径。其一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比如在田东县推广苗木种植产业,选定了祥周镇布兵村作为基地,联合田东县政府、定点帮扶单位深圳市政府,共同扶持村集体经济。 

目前,基地已出苗727批次,销售总金额2249.06万余元,每天约有50位村民在苗木基地务工,其中有22户建档立卡户,从2018年7月项目启动至今已支付工人工资252万多元,户均增收超5.3万元。 

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利用碧桂园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对贫困地区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 

三是培养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计划到2020年共培养100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杨学儒指出,产业振兴是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路径,而产业兴旺需要识别市场机会、启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等,产业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贫困地区常常不具备支撑产业振兴的全部要素。因此,社会实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对贫困县脱贫具有重要意义,这正是企业可以帮助贫困县的重要方面。 

以碧桂园定点帮扶的雅龙乡为例,在两年里,雅龙乡有5177户、18078人脱离了贫困生活,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65.61%降至15.10%。

随着大化县贫困发生率逐年走低,大化县也开始思考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在谋求顺利精准脱贫之外,向乡村振兴发力,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全域旅游。

对此,杨学儒认为,近年来,大化县通过挖掘美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说明大化县打全域旅游这张牌是有资源禀赋和市场基础的。 

杨学儒表示,贫困县实现全面脱贫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阶段性进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不易,防止返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更不易。 

在贫困县实现全面脱贫后,当地政府、帮扶企业和广大农民朋友都不能松懈。帮扶企业可以发挥经营能力的优势,在培育贫困地区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等方面久久为功,为当地防止返贫、乡村振兴提供长期支持。

(作者:张晓玲,实习生曹安浔 编辑:张伟贤)

张晓玲

高级记者

采访报道了万科股权之争等多起行业重大事件,以及多位房地产行业领军人物;曾参与21世纪飞笛科技的创办和初期运营,具备新媒体内容和渠道传播经验;创办公众号时刻有范儿,将地产、财经与时尚消费结合,进行跨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