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香”打开致富路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传承人数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变现能力弱、文化受众缩减、难以与时尚融合等诸多困境。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搞活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之间的协调,进而使得前者成为实现后者的一个有力手段,成了一些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贫困乡村在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林芝市朗县 拉多乡新扎村 以“药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依托,以 “苏卡药香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运作核心的发展模式,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小“药香”打开致富路 回顾扎村的“前世今生”
拉多乡新扎村是因受地质灾害和饮水枯竭影响于2007年搬迁到现所处位置的一个新村。全村共39户,127人,其中党员24人。搬迁新址后该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贫瘠,新开垦的土地平均每人仅有0.5亩土地;草场面积不大,畜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资源匮乏,新扎村所在资源均属其他乡镇,无资源开发利用。如何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药香”制作工艺逐渐走入了当地发展的视野。原本经济效益较低的“拉多苏卡药香制作”,在当地的努力之下竟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2014年11月,当地组建了拉多乡扎村苏卡药香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厂址设在藏医南派始祖苏卡·娘尼多杰出生地拉多乡所辖的新扎村,临近306省道,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目前合作社现有技术工人7人,设有价值33.2万元药香制作机、配料粉碎机、搅拌机、磨碎机一套,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当前生产药香产品把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产品涉及线香、手工塔香、盘香、香粉、香囊等,种类齐全,包装精美,基本满足市场各类需求。
拉多乡扎村特色产品苏卡药香
“苏卡药香厂”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群众增收致富路,先后获得林芝市优秀文化产业、“林芝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朗县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等荣誉。同时,苏卡药香也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当地全年药香销售额达到60余万元,利润20余万元。2017年实现销售额达到84余万元,2018年截至10月份,销售额40万元,利润15万元。2019年截至7月份,销售额28万元,利润9.3万元,年产量50万元。贫困户随时可以参加到劳动之中,药香厂惠及扎村贫困户9户22人,昌巴村4户12人,吉村2户4人,巴顿村5户6人。为20户贫困户中提供了24个工作岗位,户均增收9800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底每户贫困户受益分红1500元。
合作社起步阶段的策略: 认清优势,摸清门路,顺应市场
(一)依托自身优势,建设苏卡药香合作社。 扎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可以生长药香的十来种藏药原材料,而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藏药产业得不到有效开发,致使大量原材料不能充分利用而大大浪费。通过党员们的共同商议,当地决定依托扎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谋求发展,以藏医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的出生地和村医阿旺旦增藏医学理造诣这一有利的条件为基础,组织群众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就地生产药香。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对乡党委、政府的沟通,当前药香很有市场,加之阿旺旦增有配制药香的“独门”秘方,在村党员大会上,积极主动的表示愿意把配方贡献出来用于药香制作。2014年,该村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单位的关心和帮助下,结合自身可利用优势,争取资金32.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苏卡药香厂。该合作社坚持以“诚信守法、勤劳致富、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办社宗旨,以农户为基础,以药香发展为依托,以合作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有力地促进了具有朗县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药香发展。
(二)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充实合作社发展基础 。 建厂以来,该合作社共争取各项扶持资金340.2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建造展厅、改造生产车间、厂房扩建、外包宣传、技术培训等方面。2015年该厂销售额达到30余万元,利润10余万元,2016年全年销售额达到60余万元,利润20余万元。2017年销售额达到70余万元,先后发放群众工资共计15余万元。该厂也先后荣获“林芝市优秀文化企业”、“林芝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
(三)采取“走出去”模式,扩大“药香”品牌知名度。 药香厂的规模不断壮大,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药香系列产品首次在藏博会、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览销售,又先后在林芝市雅鲁藏布文化节、朗县塔布文化节等物资交流平台上展览销售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销售成绩。在援藏工作队以及县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苏卡药香产品也成功走向区外展会, 先后参展了福建省5.18海峡两岸贸易会、 “西藏自治区第二届非遗产”、 北京民贸会、2019年广东旅游文化节、 “西藏自治区第二届藏博会”、“西藏自治区第三届藏博会”、 粤东农交会、 援藏队“7+2”消费援藏平台、 “林芝市雅江文化节” 等国家、自治区、市、县大型展会 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2016年在县民宗局、农牧局、扶贫办、人社局、旅游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支持,成功完成了部分厂房扩建、产品版权证商标注册以及包装二维码审定,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包装及商标的区域特色产品。
各式包装的苏卡药香
合作社发展阶段的措施: 创新发展模式,助力脱贫致富
苏卡药香厂的成功发展,让扎村从一个经济落后的搬迁村,实现了群众依靠自我发展从而走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标兵。在有了起步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两个问题,是困扰苏卡药香扩大生产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主要问题,“党建+产业”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该模式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型”模式、“党员+双联户”带领、脱贫为目标引领群众参与,提高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药香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型”发展模式,党建引领,党支部护航。 近年来,该村按照“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的目标,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型”的新型发展模式,该合作社以两委班子凝聚力为出发点,动员和发动党员干部投身到合作社发展中来,确定以支部为核心,将党支部融合进生产力发展的链条上。坚持县乡引领、因地制宜、典型带动、健康发展的原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牧民变成工人,推动合作社发展。
工人正在包装药香
(二)“党员+双联户”双重模式,扩大参与发展的群众基础。 药香厂成立后,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8名技术骨干(其中7名是党员),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凡事都走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累,把药香厂的发展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一人富不算富,集体富才是富”,党员们始终把这一目标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当地决定以“双联户”为单位,通过联户单位内的群众参与药香的制作生产,实现报酬。全村4个联户单位有劳动力的群众轮流参与记工取酬,4个联户单位的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了药香厂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脱贫为目标引领群众参与。 自扶贫攻坚拉开序幕以来,该合作社始终把解决贫困作为肩上的责任,村两委决定让贫困户人员通过劳动的方式取得薪资实现脱贫,贫困户里的群众只要有闲余时间都能前往药香厂工作,工资平等。该方式惠及扎村贫困户9户22人,新昌巴村4户12人,吉村2户4人。贫困户中16人参与制作,实现年收益18401元,人均年增收1150元。药香厂收益还惠及到村里的大学生,作为鼓励先进的激励机制,两年共为村里的4名大学生发放5200元作为助学资金。在帮贫挟困上该合作社已经走上稳定脱贫道路。
(四)扶贫更扶智,增强发展后劲。 合伙社通过技能培训,切实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在药香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吸纳、培养人才,通过鼓励村里熟悉藏药材种植的“土专家”上台讲解和购买藏药材种植的指导书籍供大家学习等方式,培养了8名技术骨干,其中有7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药香厂将自身好的做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19年先后接待甘南藏族自治州综治工作代表团、墨脱县人大代表团、商务、科技、农牧等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类工作组200多余人,切实将联户增收好做法、好经验进行了推广。
合作社未来发展路径以及展望
(一)项目开发方面
走 “藏药材种植+藏医药研发+藏生活体验” 的三产融合模式。
一产: 扩大藏药材种植规模,建设“藏药种植基地”。①首先要提产能:通过农业订单模式,由基地免费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②实现规模化:依靠集团体量资源,抓住市场需求前端,实现规模化生产。
藏药种植基地
二产: 引入大型医药企业,开发藏医药产品。①首先要标准化生产:建立藏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带动示范,进行技术改造,建立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提升藏药材种植标准化管理水平。②其次,要创新化:大力发展藏药饮品、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品、抗菌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
苏卡香粉
三产: 深入挖掘藏医药非遗文化,发展康养休闲的藏生活文化体验旅游。①首先要抓文旅:发展以中藏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藏医药文化、康复、养生、藏药药用植物科学考察及旅游于一体的藏医药健康旅游。②其次抓体验性产品:加强藏医药文化旅游和保健品、药浴产品、食疗产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藏医药健康养生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
藏药浴
(二)项目运营方面
1.工坊:左牵资本,右引人力,加强销售
①左牵资本: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帮扶,从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②右引人力:加大对藏药材种植经营人员、种植大户的培训力度。③销售方面,通过直播平台把宣传和销售非遗衍生品放到了线上,以获取经济效益,和非遗传播的社会效益。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平台逐步融入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药香厂在朗县商务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成功入驻朗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并建立了朗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扎村站。在此基础上,药香厂瞄准“电商”发展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电商+合作社”的模式,通过网络、微信、朋友圈销售等方式,实现了“网货到村”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大大缩短了“网上订单”收发货的时间,增加了药香厂的销售收入。
苏卡药香系列产品
到目前为止,药香厂注册成立了淘宝店铺(西藏朗县拉多乡苏卡药香),同时还在邮政天上西藏网站进行销售,初步具有了较完备的网上销售途径,主要销售苏卡药香系列产品。2016年通过电商销售平台销售额达到23.5万元,2017年销售额已达到25万元。到2019年10月电子商务为药香厂累计增加销售30余万元,带动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6万余元。
苏卡药香系列产品
2.政府引导项目产品创新研发
目前拉多苏卡药香厂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前景十分广阔,以县、乡各级部门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依托,整合资源,继续再扩大生产,调整经营模式,走规范化生产道路是继续推进当地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产品改造升级方面当地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苏卡药香厂所生产的产品以藏红花、乳香、阳雀花、青蒿、甘松、苏木、黑白当归等37味珍贵藏医药材和多种纯天然香药为配方制作而成。经专家评审,其不仅能除垢杀菌、清洁空气,又能解除疲劳,安神养性,更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具有预防功效,有助于人体健康,提高自身免疫力。产品本身品质优良,但是加工相对来说较为粗糙,产业链在优化升级和内容体验配套开发方面还有待提升。当地可以侧重产品本身的升级打造以及产业链的延长。首先,将特色文创与产品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标识药香特色产品系列,抓住消费者注意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其次,优化产品包装,将充满生活艺术气息又具有使用价值的包装设计与高品质药香相结合,打造能带来高流量的爆款产品。接下来,当地可以进一步侧重内容体验配套设施的完善,通过设置药香制作特色体验项目等,融入研学等内容,传递产品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体验的丰富程度,扩展产品配套系列。
总的来说,当地未来发展可侧重一下几点:一是依托各项资源,深入研发新产品,结合当前人们生活习性和养生之道,研制出适合各类人群的药香;二是建立实体店铺,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于超市、特产品销售店和个人零散销售等渠道,没有专门统一的实体店;三是做好电商销售平台,做好网店的管理和销售服务,确保线上销售与实体销售的统一;四是多渠道争取资金购买新型设各、厂房扩建、技术人员培训、产品包装、外销市场拓宽等,把药香厂做大做强,打响知名度;五是提高药香在区内的知晓率,逐步打开区内市场,提高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六是逐步考虑引入项目投资,在项目开发方面布局三产融合模式的开发。
统筹 | 陈 曦 唐有元
采写 | 杨文磊 唐有元
编辑 | 廖 巧 文思莉
(作者:广东文旅投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