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说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潜力巨大,企业发展才能支撑国家战略

瞪羚企业观察黄浩博 2020-11-21 05:00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这是全球范围内都已经形成的共识。

目前,受制于海工装备领域对企业管理、资金、技术含金量的较高要求,我国从事海工装备的企业并不多。而作为民营企业,精铟海工多项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垄断、参与编导多项国家海洋装备设计制造标准、并积极探索“产品+服务”的产业链发展新方向……可以说,精铟海工的发展为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

需国产化替代和填补空白地方很多

今年,清控银杏广州团队作为领投方,投资精铟海工约四千万金额。谈及为何选择精铟海工?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广州团队风控经理丁翎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精铟海工核心管理团队是一群个性鲜明、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他们和企业一起经历过油气市场的辉煌和没落,但始终不忘初心,即使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仍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我们很欣赏这样的品质。”

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也面临着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等风险。对此,丁翎认为,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对于处于变革转型期的行业。他表示,“科技驱动、价值投资是我们的初心,因此我们进行了近一年的企业尽调和行业调研,在充分了解行业和企业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了精铟海工的这笔投资。”

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精铟海工的营收大幅增长,这也证明企业通过对风险的预判,在行业低谷中成功突围,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海上油气、风电也不例外。此前,我们重点调研了精铟设备是否可以跨行业应用,布局不同行业,目前来看,当初的判断没有错。”丁翎说道。

在他看来,当前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需要国产化替代和填补空白的地方很多,因此,需要大量像精铟海工这样的企业,才能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而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轻资产实体企业融资难如何破解?

多年的投资经历,让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在海工装备企业投资上有着自己的心得。

“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中国基础制造业持续升级来作为支撑。”于立峰认为,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海洋装备领域技术水平仍不高。海水腐蚀、地质洋流等复杂的海洋环境都对海洋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作业精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因此,为了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像精铟海工这类企业必然需要长期、持续研发投入。但同时,他也提醒企业应避免因长期、持续的研发状态,逐渐脱离市场,陷入为了研发而研发的困境。此外,企业和投资人需要时刻警惕新兴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出现,对于原有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冲击。

在他看来,把握海工市场巨大空间的逻辑和趋势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投资机构才会看重技术产品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企业最终是要将成果销售到市场中去,如何触达市场,如何触达客户,如何面对同行的竞争,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家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投资机构非常看重的问题。”于立峰说。

然而,融资困难是包括精铟海工在内的以研发为主、轻资产实体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以股权融资为例,传统重资产企业因其实体资产本身价值,通过资产重置法等传统估值方法便可以实现明确定价,而对于轻资产企业,特别是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持续增长的盈利水平之前,其定价估值缺乏合理依据,这就为融资增加了巨大难度。

如何解决轻资产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于立峰建议,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价值和优势,在融资过程中全面展现企业投资价值,帮助投资人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家自身要调整预期,不应过度透支企业长期价值,避免增加投资人决策难度。

文字记者|黄浩博

文字编辑|曹金良

出镜记者|丘子堃

摄像记者|卢如钢

视频编导|谢颖诗

配        音|高骞

监       制|方晓茸

统    筹丨 李锐 于晓娜 祝乃娟 张伍生

出品人|蔡万麟  任天阳

相关阅读:

专访丨精铟海工董事长李光远:“十年赶不上那就二十年,老老实实做事总会有收获”

精铟海工:从小作坊到小巨人,“直道”打造海上陆地

进入专题:

聚焦丨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

(作者:黄浩博 编辑:曹金良)

黄浩博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关注文旅、交通、科技、新零售、海洋经济等领域,紧盯大湾区产业转型及城市发展。欢迎交流!邮箱:huanghb@sfccn.com;微信:1581885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