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报告:U型反弹后,“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将走向何方?
疫情或将导致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8%-10%的负增长,但迅速反弹下,长期仍向好。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在新冠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等复杂外部条件下,全球汽车市场及汽车产业均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加速应用,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M.A.D.E.)的趋势也愈发显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1月21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0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对今年的汽车市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在解读报告时指出,疫情或将导致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8%-10%的负增长,但迅速反弹下,长期仍向好,而在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态势。
整体而言,全球汽车市场均处于不断颠覆的过程中,而中国将保持世界汽车颠覆创新领头羊的地位。展望未来,软件定义汽车下智能网联汽车将加速发展,带来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电动化进程也将从量变跨越到质变,罗兰贝格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新车销量将达到570万辆,并开始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
“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新动态
在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供应逐渐丰富以及汽车行业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新车销售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不过,自2018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需求透支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总体市场进入了结构性调整的不稳定过渡期。
罗兰贝格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正在迈入“新常态”,尽管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汽车销量预计短期内将呈现“U型”态势,但长期依然将稳定增长。
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将下降8%-10%左右,但2021年市场有望反弹10%-12%,而从2022-2025年的中长期来看,中国汽车销量有望实现最高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如果说未来GDP的增长速度是定在4%、5%、6%这三个场景,相对应地,我们认为中国汽车销量的增幅会是2%、3%、4%。”郑赟表示。
在汽车销售之外,“后疫情时代”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也将进入“新常态”。罗兰贝格指出,新冠疫情危机后,全球技术呈现研发支出减弱的趋势,各个地区的产业技术投资强度都有所减弱。
不过,风险与机遇并存,同时出现再分配的迹象,某些特定产业也有望从新冠危机中受益,技术迭代变快,落地应用提速。
而在“后疫情时代”,不同的宏观经济和自由贸易形势都将影响汽车行业的形势:贸易自由度变化趋势,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趋势下,部分产业领域逐步脱离全球化发展,或影响全球创新的规模、效率、速度和成本。
报告指出,未来几年时间内,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度仍将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也将导致全球贸易与技术竞争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在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和运营设置方面。
软件定义汽车加速智能网联发展
展望未来,汽车产业仍处于不断的颠覆与变革之中,尤其是中国。由于在用户偏好、政策、基础设施与技术投入上始终处于全球变革的先锋,罗兰贝格认为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汽车颠覆创新领头羊的地位。
在“软件定义汽车”之下,车企与供应商将迎来下一阶段的转型:开始向软件驱动——从设计开发到组织运作,企业将进行全面转型,以应对集成复杂度的提升和技术创新。
车企进行向软件驱动转型的必要性在于,当下软件驱动的创新领域已经涵盖了汽车互联功能、自动驾驶、动力总成电气化等各个方面,然而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仍围绕硬件而设计,当下,端到端的软件架构管理方式仍不清晰。
报告指出,向软件驱动全面转型意味着,车企和供应商需要制定清晰的IP与make-or-buy策略,调整组织运作方式(尤其是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架构的职能职责)、重新定义软件开发和迭代过程,并持续更新与升级软件功能特性。
在整车设计方式和商业模式上,车企也将进行创新,由电子电气架构引领全新的整车架构与集成,主机厂未来将打造支持服务生态的软件平台。
自动驾驶是颠覆“风暴”的中心
业内的已有共识是,汽车行业将面临“新四化”的颠覆性趋势,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价值的转移也相伴而生。
而在“新四化”浪潮中,自动驾驶将是颠覆“风暴”的中心。“如果说未来有某一个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完全颠覆现有的价值分配,我们认为一定是自动驾驶。”郑赟表示。
罗兰贝格预计,2030年自动驾驶车端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其中,芯片、传感器和软件算法是主要贡献者,市场规模分别预计可达1480亿元、1308亿元、917亿元。
报告指出,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汽车的核心部件价值将从通讯和传统低性能传感器转向计算平台、算法和传感器。其中,芯片将受益于算力要求的指数级爆发,自身规模将持续增长,而在自动驾驶技术从L2向L3的发展阶段,算法将迎来核心突破期,L4- L5阶段算法则将逐步固化,至于传感器,L3以下以数量和性能提升为主,L3开始引入量产激光雷达,促使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自动驾驶潜力巨大,商业化路线也逐渐清晰,不过郑赟同时指出,当前阶段自动驾驶仍面临技术水平等瓶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主要还将以场景化自动驾驶的状态出现。“从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基础建设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撑等等,这些不同的维度上还需要齐头并进。”郑赟表示。
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充换电体系建立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确定性发展方向。在数年的推进之下,罗兰贝格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70万辆,乘用车和商用车渗透率分别达21%和14%。
报告认为,2018-2025年仍将是向新能源汽车的过渡阶段,市场总体仍由政策驱动,但政策的重点有所转移(逐步撤销补贴的同时,在供应侧提出了更多要求),而随着电池技术成熟,总体拥车成本更低,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供给也逐渐丰富,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发展的转折点——
2025年后,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消费者会推动接下来的增长。报告预计,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90万辆,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渗透率将分别达40%和20%。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充换电体系的建设,在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也被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罗兰贝格报告预计,中国充电桩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快速增长,2025年保有量有望达到761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33%),私桩市场份额、直流充电方式和区域覆盖度将不断增加。
郑赟表示,从2014年开始,充换电行业经历了初步的蓬勃发展和整合期,现在开始进入质量驱动期,支持性国家政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和充电桩技术改进成为市场的三大驱动因素,而在这些因素驱动下,新进入者也将迎来机遇。
在充电行业产业链中,罗兰贝格报告认为,价值重点正在向下游转移,平台作为新兴趋势,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尽管依然存在盈利性与各方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上游的充电桩生产行业目前玩家数量众多,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行业领先企业正在寻找差异化优势定位,大功率技术将成为重要技术方向。
对于今年被政策认可的换电行业,报告认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近期受政策鼓励将迎来发展提速,在车辆类型、玩家类型、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变革,中短期将成为重要的能量补充方式。
如何挖掘全新价值高地?
“后疫情时代”的汽车时代更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罗兰贝格报告建议行业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积极面对未来,挖掘全新价值高地,推进企业转型,实现强链补链。
面对存量博弈的行业未来,报告指出,当前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业务模式未来将不再有效,行业玩家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以获得新的增长动能。
同时,智能网联与电气化产品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演进,将带来零部件价值构成的巨大转变,主机厂与供应商需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投入更多资源。在“新四化”趋势下,企业管理与业务能力将被重塑,尤其对软件工程领域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价值的转移和再分配,传统玩家和新进入者都需凭借各自独特优势实现转型,行业全新竞争格局正在形成,而面对亟待补强的产业链,各主机厂和供应商的角色也将重新定位。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在避免出现价值链短板的大前提下,应重点推进强链补链,以现有优势价值链能力为核心牵引,实现综合能力塑造与短板补齐。
报告指出,顶层助力是强链补链的重要出发点与动能来源,国家与地方政府需以终为始,从产业发展目标与终局出发,提升重视度,制定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与路线图,形成高阶指引。
在具体规划中,头部牵引将作为产业进步的主要途径。已在特定产业链环节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头部玩家或新兴势力,应以局部带动整体,以强链带动弱链,充分发挥行业带头人作用。
积极应用则是实现商业化的关键环节。报告提出,对于已取得一定成果、可实现初步商业化的传统弱链环节,应积极引导相关产品的商业化应用,对产品与技术进行持续优化改进,促成良性的正循环,不断提升竞争力。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