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疫情多处来袭!我们该怎么办?专家提醒要注意这些……

南方+
2020-11-22 22:21

11月21日,广东省东莞市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测检出2份样本阳性。东莞市、镇两级疾控中心组织对冷库、外环境及重点人员采样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截至11月22日上午8时,共采样检测852份,结果均为阴性。

这几天,秋冬季疫情的报道让不少人感到担忧。上海、天津、满洲里等地都出现了本土病例,陕西西安、山东泗水、河南郑州、山东济南、湖北武汉、福建泉州、甘肃兰州等多地通报,在进口食品的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

天气渐渐变冷,大家担心了大半年的秋冬季疫情逐渐显现。面对多处来袭的病例和冷链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土病例:

零星病例不会大规模流行

11月20日,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发热门诊各报告1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两例病例系夫妻关系。20日晚,经专家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1月20日凌晨2时5分,天津市通报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居住或工作在东疆港区瞰海轩小区同一楼栋。21日凌晨,天津再通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11月21日7时至16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均为呼伦贝尔满洲里市确诊病例。

两天三地出现本土病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对此表示,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但我国疫情不会卷土重来。我们已经了解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也发展了一套及时发现、控制疫情的防控策略。可能有地方会报告零星病例,但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除了本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也在一直持续——

大部分境外输入病例,都有闭环管理。旅客从机场、口岸等地直接送至隔离酒店,如果出现阳性病例,直接送到定点医院。在今年春夏季,广东、山东等地曾出现过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的情况,但迅速得到了控制。

但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的风险仍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11月云南出现境外输入关联无症状感染者。10月16日,广州一名花都隔离酒店员工成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10月11日,山东青岛报告3例本土病例,后流调发现系共用CT室、病房交叉感染等。

全球范围内,第二波疫情已经愈演愈烈——

“在可预期的未来一两个星期里,会有累计超出6000万的感染范畴。”11月21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通过视频向“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分享了他对疫情的最新研判。张文宏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的特点是从自然界出来,在人类中获得常驻能力,可以称为“常驻病毒”。

对于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疫情,张文宏认为大众不必恐慌。在经历了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大众对疫情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并且给予高度重视;在某一地区发现病例后,当地疾控部门都能作出快速反应,“连夜核检”的新闻多次出现,同时社会大众也对此展现出理解与配合的态度,疫情防控已然常态化。

冷链运输:

要做好“人物同防”

从今年6月起,发生的多起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均与进口冷冻生鲜产品相关。目前,面对多地频频检测出阳性的进口冷链产品,病毒核酸检测已然成为“标配”。

应该如何看待冷链产品检测阳性的问题?1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谈及秋冬季疫情防控时表示,防控的策略就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整个冬季,要加大外防输入的工作力度,做到人和物同防,既要把境外输入病例的口子堵住,同时也要把经过物流环节尤其是冷链物流环节的防控措施落实好。

传染病专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目前可以明确新冠病毒“自然界—中间宿主—人类”的传播链条,蝙蝠有可能是源头,但中间宿主究竟是不是果子狸等动物,具体如何传染给人类,这些都还待明确。

蔡卫平认为,对于冷链运输的食品,目前都是在外包装上检测到核酸阳性。冷链从业人员接触到带病毒的外包装,通过接触等方式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并不排除。

值得留意的是,一个多月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但在对外包装的检测中,能够提取出活病毒的报道只有一例,其他更有可能只是核酸片段。”蔡卫平建议,没必要对所有冷链食品都一概拒绝,冷链运输要做好对外包装的抽查和消毒,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注意不要用手揉眼、触摸口鼻,做好手卫生,食物要煮熟后再吃。

吴尊友提醒,虽说疫情不会卷土重来,零星散发难免会出现,一方面防疫要科学精准,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心态。病毒不会凭空消失,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卫生防护习惯,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要消毒,秋冬季疫情务必要小心。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梁宇芳)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