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定调债市“零容忍”!理财收益稳了,银行资产质量也稳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愿 北京报道
2020-11-23 09:42

永煤超短融违约在债券市场引发“链式反应”,进而引发了对银行资产质量、金融投资的公允价值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的担忧。

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并提出要依法严肃查处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等要求。

“监管此次出手,剑指债券违约的‘行为性’因素,但‘周期性’和‘综合性’因素仍在,预计后续债券违约仍将发生,但逃废债行为将有收敛,违约的可预测性增强,连带影响减弱,对市场的冲击也将边际下降。”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表示。

兴业证券金融分析师傅慧芳表示,市场此前担忧银行在信用债方面的持仓风险敞口,以及其他潜在的地方平台类债权风险敞口,金融委会议的定调有利于稳定市场的预期和情绪,降低银行潜在的各类相关风险敞口暴露,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作用正向积极。

在中泰证券金融组负责人戴志锋看来,近期信用债违约对银行基本面冲击有限:一方面,信用债违约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的传导有限,存量和增量风险完全可控;另一方面,银行表内投资信用债占比不足3.5%,表外风险偏好下降。

银行资产质量冲击有限

近期信用债违约频发,尤其是部分国企信用债违约,引发市场对后续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民生证券金融行首席分析师郭其伟表示,信用债违约并不罕见,当前风险并未跃升。截至11月17日,信用债余额约23.23万亿元,仅占债市余额的20.63%。

“信用债违约并非首次出现,而且今年的违约数量和违约规模均小于前两年的均值水平。此外,四季度本就是企业首次违约的高发时段,今年四季度首次违约企业数量远少于前两年,因此近期信用债风险集中爆发并不代表风险显著提升。”郭其伟认为。

郭其伟表示,信用债违约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仍以贷款为主,信用债和所需拨备的占比较低,而且信用债违约率仅0.33%左右,造成的损失远小于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另一方面,银行贷款质量稳健,风险抵御能力充足,预计能够很好地化解由信用债违约带来的风险。

据中金公司的一份调研显示,2016年-2019年银行信贷资产投放审慎,分行业看采矿、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压降,服务行业等占比提升。今年信贷投放增长较快,水利、公共事业行业占比提升,房地产行业占比下降。

“2016年以来新发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部分银行反馈在0.5%左右,具体来看银行煤炭业敞口估算在1%以内。疫情后大部分银行对公司贷款进行彻底摸牌,煤炭业贷款中大约10%被纳入了关注类贷款。同时,银行授信体系内信用债采用集中授信方式,银行表内外投资风控是一致性的。所以我们判断信用债相关敞口也是在下降的,风险可控。”中金公司表示。

理财产品收益影响不大

与资产质量一同被担忧的还有银行表外理财产品。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19年底非保本理财穿透各类资管产品后持有资产余额26.24万亿元。其中,债券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中占比最高,达到59.72%。

据戴志锋测算,假设2020年年中规模与年初接近,且商业性金融债券与同业存单在理财资产结构与信用债行业整体结构一致,则银行表外理财持有信用债规模预计在10万亿左右。

“银行理财信用债投资比例较高,风险偏好高于表内,但低于其他金融机构。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反馈,对高评级弱行业的债券投资一直态度审慎。”中金公司表示。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认为,近期债市违约对银行理财影响相对有限:一方面,银行理财实质上投资低等级企业信用债的比例相对较低,底层资产风险相对更加可控,因而信用债市场风险上升导致的利率下行对银行理财收益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此次企业信用债市场的波动受单一事件情绪影响较大,且违约规模相对于整个债券市场来说占比很小。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是个人持有,对市场敏感度较低,预计不会出现赎回大量增加、进而造成流动性压力的情况。

“信用债违约作用在表外资产后,会对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规模和占比较小,影响预计可控。”郭其伟称。

此外,得益于2017年来监管系列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当前金融交叉传染的概率已经大幅降低,表外影子银行风险近两年明显压降。

(作者:李愿 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