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上榜最佳引才城市,深圳缺席!新一线城市引才强劲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0-11-28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经济转型升级逐渐深化,城市的发展目标也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人才经济”趋势下,诱发了多个城市人才争夺赛连年上演。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了2020最佳引才城市榜单,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宁波市、青岛市、苏州市、无锡市、银川市荣获“最佳引才城市奖”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除深圳之外,一线城市北上广全部获评最佳引才城市。以杭州、成都、苏州、青岛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强势崛起。

一度引领人才争夺赛的深圳,为何落选最佳引才城市?新一线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为何能够强势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何特征?

深圳“引人容易留人难”

实际上,智联招聘在今年4月联合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报告就显示,深圳排名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深圳凭借深圳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才“秒批”、人才“减税”等大力度引才政策,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从-0.2%上升至0.2%。

人才净流入,为何依然落选最佳引才城市榜单?智联招聘CEO郭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深圳在留住人才方面做得特别难。

“入选最佳引才城市需要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多个指数。深圳的生活成本相比较高,所以深圳在引才指数上很光鲜,发展很快、就业机会很多,但大家在深圳的幸福感未必很高,包括房价、教育、医疗和其他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都较弱,这非常值得深圳警惕。”郭盛认为,深圳是典型的“快进快出”的状态,年轻人愿意到深圳打拼,但是过了一定的阶段人才流出也很厉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不少外籍高科技人才在选择到国内就业、创业时,面临子女教育、家人医疗服务等问题。深圳一家人才引进中介机构表示,“根据我们从北上广、硅谷等地挖掘人才的经验来看,他们很多人乐意来深圳工作,然而,一旦考虑到子女教育问题、医疗配套设施时,不少人便开始犹豫。”

郭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从城市群之间的流动特征看,京津冀与长三角共同争夺中原城市群人才,而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则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吸引力更高。

“我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是从外部吸引,很多的人才流入到了粤港澳大湾区,但是内部的人才流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新一线的“溢出效应”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杭州、成都、苏州、青岛在内的新一线城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表现良好。

在郭盛看来,新一线城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是非常强。有些超大城市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会出现溢出效应,而溢出的人才大多会选择到新一线城市。例如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很多从超大城市溢出的人才。

智联招聘研究发现,当前人才流动的主体是高学历年轻人,2020 年全国各地新增的求职人口中,超4成为21-25岁人群,且7成以上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在这些人才中,年轻人在选择城市发展时69%看中薪酬因素,43%看重福利待遇,32%看重培训和发展,约13%关注是否解决户口。

不难看出,年轻人在所处的人生阶段主要目标是提升收入和实现个人发展,在目标城市定居的目的性不是很强,有“试错”的心态。新一线城市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制定的优惠政策,购房优惠、落户、现金补贴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的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但郭盛也提醒,新一线城市要达到“超级城市”会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这些城市变成一个超级城市,它的吸引力也会降低,主要是因为包括学校、医院在内的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

以高质量就业解决劳动红利不足

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就业”提出“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强调“充分、高质量的就业”。

在郭盛看来,所谓“高质量就业”就是指提升个人的劳动效率。比如8小时内他们的劳动效率是不是有充分展示,个人的劳动效率是不是达到最高,背后是不是与兴趣、技能匹配,组织环境是不是好。而“充分就业”更多指的是这个人有没有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即便个人工作8小时,效率没有发挥出来,也被叫作“不充分就业”。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如此重要?郭盛认为,这主要是我们现在劳动力红利没有了,因此就业要跟随GDP发展,劳动人口不足、人口老龄化之后,一定要通过劳动效率的提高来解决问题。包括数字化、灵活就业等,都是为了劳动效率的提高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作者:李振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