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CMF报告:2021年GDP预计增长8.1%,超常规政策平稳退出避免债务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0-11-29 09:59

2021年实则运行仍艰难?超常规政策如何退出?

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简称CMF),在京发布其2020-2021年度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报告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5.9%,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为2.3%。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基数因素,预计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8.1%,并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从一季度11.4%的增速降至四季度的5.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CMF的2021年经济数据预测模型中,对2021年主要宏观政策假定包括,赤字率为3%,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为6.6。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经济走过跌宕起伏的一年。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6.8%,随着疫情防控显效以及全域范围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前期积压的需求在逐步释放,加之超常规的疫情对冲政策的出台,二季度我国经济恢复到3.2%的增长,三季度经济增速走高至4.9%,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2020年经济运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基调仍将延续到2021年。比如疫情进入下半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依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再比如,2020年各国为应对疫情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2021年是否要退出、如何退出等,也成为新的不确定因素。

另外,2021年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诸如扩内需、要素市场化改革、“卡脖子”项目攻关等有望进一步推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可能更为扎实。

四季度经济有望增长5.9%

从11月经济运行表现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4%,这两项指标均已超过去年的“正常水平”,11月当月经济增速在7%左右。

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仍将稳步向上修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市场机构对四季度经济增速研判分歧较大,有分析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在5.2%-5.5%,有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在6%左右,甚至超过6%。

人民大学CMF课题组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5.9%,2020年全年经济增长2.3%,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尤值一提的是,得益于我国较早控制住疫情,以及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产业链,我国工业部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防疫和宅经济物资,也承接了部分海外转移过来的订单生产需求,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出口逆势上扬。

不过,当前经济复苏动力边际上有弱化的趋势。三季度经济增长4.9%,环比增长2.7%。2.7%的季度环比增速,相较二季度的11.7%,已经出现明显回调,比过去五年正常状态下的环比增速(1%-1.7%之间)高1个多百分点。另外,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在稳步恢复,但尚未回归正常水平,环比增速甚至低于去年同期。

CMF课题组认为,在消费水平还没有回归正常增长之际,消费的边际改善幅度已经降至正常水平之下。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的突出因素。

2021年同比增速虽高,实则运行仍然艰难?

“不能把2020年和2021年割裂来看,2020年很多经济运行的逻辑,将在2021年出现不对称的表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2021年中国经济将出现8%左右的高增长,会出现同比增长很好,但实际运行依然艰难的局面”,刘元春表示。

这意味着,微观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的直观感受,与宏观数据的表现,可能发生很大背离。

CMF课题组报告预判,2021年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基数因素,各类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1%,并呈现出严重的“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

比如,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消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CMF课题组认为,疫苗研制成功及其运用,将在大概率上决定2021年全球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经济有望稳步复苏,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这意味着:

1.疫情进入到下半场,世界防疫物资需求、“宅经济”需求逐步下降。

2.疫情得到控制后,各国供应能力将恢复,供求缺口将快速收窄。

3.各国若将产业链安全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恶化。

4.中美贸易冲突、贸易协定落实情况等,将重返议事日程,成为各方关注的核心。

CMF报告预判,2021年中国以美元计价出口额的增速将小幅回落,同比增长0.6%,较2020年下降1.8个百分点。

超常规政策如何退出?

刘元春表示,当前经济复苏远未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运行仍然有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这决定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不宜大幅度转向,但政策的边际调整必须启动。

为了对冲疫情负面影响,2020年宏观政策给出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最显著的莫过于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赤字率3.6%以上,赤字规模3.7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万亿元),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较上年增加1.6万亿元)。

CMF课题组测算2021年名义GDP增速在9%左右,这会带来9%左右的财政收入增速,明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2020年是有支撑的。同时财政扩张程度会明显回收,建议2021年取消抗疫特别国债,下调专项债的规模。

“货币政策虽然在三季度已经做出边际调整,但是今年经济实际增速可能在2.3%,前三季度M2增长了10.9%,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达到13.5%,这仍然是个超常规的数量政策。2021年需要有所调整”,刘云春指出。

CMF课题组预计,2021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速将有所回落,与名义GDP增速(9%左右)大致匹配。预计M2增速将稳定在10.2%左右,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回落到10.1%。

前期宽松政策的退出,并非易事。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疫情还在蔓延,2021年疫情是否能控制得住,还有待观察。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抗疫政策下,利率维持很低的水平,中国利率为正,这导致全球资本流入中国境内,推动人民币的升值。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如果过早退出,利差过大的话,会加剧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当局是否要稳汇率,是一大挑战。

除了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宏观政策还需要应对内部经济脆弱性带来的压力。

前期宽松政策,有其代价。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财政、货币政策都更为宽松,这带来2020年我国整体债务规模的攀升——金融风险被推后,也存在加剧积累的可能。

CMF课题组表示,2020年底宏观杠杆率预计达到286%,较去年提高32.2个百分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尚未摆脱疫情影响,各类微观主体绩效还在恢复中。随着偿债高峰期的到来,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的集中暴露。11月债券市场出现的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引发市场动荡和风险定价重估,金融条件收紧,进一步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困难和信贷融资成本。前期超常规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必将在2021年陆续推出,货币政策常态化也是大势所趋,这必然带来金融条件的收紧和名义利率的上升。这需要有前瞻性的应对举措,金融信贷政策的退出要保持相对平缓的节奏,加强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周潇枭

资深记者

关注财税政策、政府投融资、PPP、地方债、房地产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