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方向来说,大数据当然是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如果这一技术被不当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会被打包处理出售给各种企业,这些企业视我们为广告、促销信息的精准投放对象,每天各种消息狂轰滥炸,令人不胜其烦。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说,“不同的信息采集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加强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
近期,有两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公布,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相信会越来越安全、规范。
粉碎APP获取权限的“霸王条款”
很多小伙伴在下载安装一款新的APP时可能会发现,打开APP时会有很多繁琐的步骤,先提示你软件要获取您的手机地理位置,同意之后又是通讯录、通话记录、录音功能、摄像头.....这些敏感权限接二连三弹出,如果真是用得上倒也罢了,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APP居然也想“越界”获取权限,但如果你意识到这些问题,点击“禁止获取”,软件直接一个闪退,强行关闭功能,不让使用。
针对这一情况,12月1日,网信办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公开征求意见,对38类常见类型App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作出了界定。
征求意见稿规定,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个人信息,App不得拒绝用户安装使用。这里面所说的“必要个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个人信息,缺少该信息App无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务。例如网约车、导航类App需要收集定位信息,即时通信、网购类App需要收集用户注册电话等信息。
也就是说,网信办已经把各类App能用到的功能、情形规划好了,用户只要同意App收集这些必要信息,即便不同意其他权限,App也必须允许用户安装使用并提供服务,有了这则法规,“APP不给权限不让用”的霸王条款预计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法律防火墙守住信息安全底线
国家对信息收集者的约束远不止于此。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共享互认的大数据为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但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出入公共场所都免不了要被采集个人信息,而且被问得十分详细,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一次又一次地被要求如实填写,这些信息收集者收集的信息合法合规吗?被收集的信息如何妥善使用和处理,如何防止不被泄露出去?成为很多人忧虑的问题。
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1月19日是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作为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其在正式出台后,将成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本法”。
具体来看,草案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时的同意也不代表永远给出授权,草案还规定,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当个人撤回同意后,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删除个人信息。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解释说明,“就像我们平时做出一个决定可以反悔一样,哪怕你是合规收集处理我的信息,但是现在我突然不想被你收集信息了,你就不能再继续收集了。”
草案的另一大亮点还在于,此次草案提出的处罚标准力度很大,过去营收过百亿、千亿的企业因滥用个人信息或强制索权仅被处罚十几万的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将成为过去式。
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情节严重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这则规定一出,可见处罚力度之大。不过,“法不严则威不立”,后续,信息收集者都会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维护他人信息安全。
个人防护要重视,信息泄露把控源头
国家在打击信息收集者违法收售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也要从源头上减少个人信息的流出。具体操作方面,有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首先,尽量远离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动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那些主办方不明、奖品不厚的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活动,建议能不参加就不要参与了。网上注册信息时,尽可能少地暴露自己的用户信息,很多注册界面的昵称可以不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
其次,在自己的手机、电脑上定期安装或者更新病毒防护软件,不要在公众场所连接未知的WiFi账号,因为有不法分子利用公共场所设置钓鱼WiFi,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
还有,警惕手机诈骗短信及电话,当面对手机短信里的手机账户异常、银行账户异常、银行系统升级等信息,有可能是骗子利用伪基站发送的诈骗信息。遇到这种短信不理会,或是联系官方工作人员,询问具体情况,验证真伪。
最后,希望大家养成不乱丢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单据的习惯,比如说快递单、购物小票、发票等信息,因为上面可能会有手机号码、地址、公司等个人信息,这些单据的不妥善处理也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对于已经废弃掉的单据,需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置。可以通过马克笔涂黑、美工刀刮掉、胶纸粘住等方式处理敏感信息。
来源:招商银行App社区
(作者:招商银行App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