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疯狂买涨金属大宗商品,通胀压力“困扰”全球央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上海报道
2020-12-08 20:10

随着全球疫苗研发进展顺利与QE资金流动性日益泛滥,众多对冲基金对金属类大宗商品的投资兴趣与日俱增。

12月以来,伦敦期铜、伦敦期铝、伦敦期锌等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皆创下年内新高,其中,伦敦期铜价格一度涨至7800美元/吨,较3月下旬创下的4371美元/吨回升约78%,伦敦期铝在12月初创下年内新高2080美元/吨,较3月下旬创下的年内低点1455美元/吨回升约43%,伦敦期锌在上周末创下年内新高2844美元/吨,较3月下旬创下的年内低点1763美元/吨回升约61%。

在对冲基金Axiom金属板块分析师Gordon Johnson看来,全球对冲基金之所以大举涌入买涨金属类大宗商品,一方面是押注疫苗研发顺利令全球经济重回复苏轨迹,另一方面则看好欧美央行持续加码QE政策令美元流动性日益泛滥,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估值。

“目前,不少对冲基金已经斩获颇丰。有对冲基金过去6个月仅在伦敦期铜、期铝两项就收获逾30%回报。”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对冲基金并没有见好就收打算,反而仍在加码大宗商品买涨头寸争取更高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金属类大宗商品持续飙涨正引发金融市场对通胀预期快速回升的担忧,欧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构成新的困扰。

前纽约联储银行行长Bill Dudley近日表示,鉴于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飙涨等因素,美国通胀率可能会以更快速度回升。鉴于当前金融市场普遍预计通胀率和基准利率将在较长时间维持低位,也给美债美股价格上涨构成极大支撑,一旦出现“意外”,金融市场的震动将相当巨大。

“因此,欧美央行是否会考虑通胀回升速度加快因素,适度削减QE力度,正成为金融市场密切关注的新动向。”投资银行Jefferies金属板块分析师Christopher LaFemina表示。这甚至会影响全球金融机构的套利投资走向——一旦美联储或欧洲央行的QE力度不如预期,原先的买跌美元买涨美股大宗商品套利模式将会大幅逆转,给金融市场稳定性构成巨大冲击,这也是欧美央行在制定未来货币政策时不得不兼顾的重要因素。

对冲基金们的算盘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当周,对冲基金等资管机构持有的COMEX精铜期货净多头头寸达到82699口(1口为25000磅),创下年内最高水准。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统计数据也显示,11月底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性投资者对铜价上涨的净押注,已经触及2018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在Gordon Johnson看来,这恰恰是当前全球对冲基金狂热买涨金属性大宗商品的一大缩影。

“7月市场传闻疫苗研发进程顺利起,越来越多对冲基金开始纷纷涌入金属类大宗商品市场。”他指出,一方面他们看到欧美央行持续加码QE措施,正令大宗商品重蹈2008年QE时代的飙涨走势,另一方面他们敢于押注疫苗研发顺利令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大宗商品需求与价格双双持续回升。

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对冲基金此次的操作风格相当激进。比如有对冲基金直接买入明年6月到期,执行价格在10000美元/吨的伦敦期铜看涨期权及相关高杠杆结构性衍生品,原因是高盛等投行持续抬高铜价——预期未来12个月期铜平均价格将触及9500美元/吨,明年上半年有望挑战2011年创下的10170美元/吨历史高点。

“他们之所以操作如此激进,很大程度是笃定美元正进入新的贬值周期。”一位华尔街大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说。随着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在新财政刺激计划迟迟无法落地情况下,加大QE力度支撑美国经济复苏,因此不少对冲基金纷纷引入全新的套利投资模式,即边买跌美元边买涨美股与金属类大宗商品期货,甚至部分对冲基金鉴于美元持续贬值“铁板钉钉”,在这项套利投资的资金杠杆倍数达到6-8倍。

“美元贬值仅仅是他们持续看涨金属性大宗商品的一大因素,很多对冲基金都在聘请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了解中国经济复苏下的基建与房地产市场回升状况,以此判断大宗商品需求量是否超过市场预期。”他告诉记者。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对冲基金都将金属性大宗商品视为新的避险资产。毕竟,在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令大宗商品需求回升同时,南美等国却因疫情反复不得不关闭矿场,导致金属类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趋于紧张,有助于金属价格持续回升。

欧美央行如何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飙涨的金属类大宗商品,俨然给全球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构成新的困扰。

上述华尔街大型对冲基金经理透露,目前华尔街越来越多投资机构担心,随着铜、铝、锌、木材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涨,通胀率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触及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政策。尤其是考虑到今年3-4月疫情爆发导致当时物价指数大幅回落,受基数因素影响,明年3-4月美国通胀率在经济复苏推动下,很可能超过2%通胀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央行是否会适度压缩QE力度以给潜在通胀回升压力降温,俨然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新焦点。”他指出。目前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央行似乎不为所动。比如欧洲央行暗示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仍将进一步扩大货币宽松力度,英国央行则价格QE购债规模调高至8750亿英镑,远超市场预期,澳洲央行则已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新低0.1%,美联储则干脆将未来货币收紧政策与就业率是否充分,通胀率是否在较长时间超过2%相挂钩。

在Christopher LaFemina看来,西方发达国家央行之所以选择“无视”大宗商品价格骤涨所带来的通胀快速回升压力,一方面是他们认为当前经济复苏仍需超大力度的货币宽松,另一方面他们认为QE资金泛滥尚未触发全球通胀压力快速回升。

“我们的模型显示,美联储大量QE资金转化成银行超额储备资金,尚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如此QE资金只会造成美股美债估值持续飙涨,无法引发实体经济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一家美国大宗商品投资型对冲基金经理指出。毕竟,欧美国家通胀压力回升,不仅仅取决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飙涨,还有民众医疗开支是否增加,劳动力市场是否紧张引发薪酬回升等。

他直言,目前欧美央行选择无视大宗商品价格飙涨与通胀压力快速回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必须优先兼顾金融市场稳定——一旦欧美央行因通胀压力回升而缩减QE力度,其结果可能造成大量资金对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品种获利回吐,由此带来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及其经济复苏负面冲击,是他们难以承受的“政策代价”。

(作者:陈植 编辑:张星)

陈植

高级记者

长期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私募股权,外汇期货,金融科技与产融结合。邮箱:chenzhi@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