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映影:海外基金加注苏州本土服务业
服务业引进外资有利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12月8日,总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盖雅工场宣布完成D1轮5 亿元融资。
盖雅工场主营业务是人力资源。多轮融资使得企业持续做大做强,而从二、三产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看,典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做大,这也意味着苏州产业的结构越发优化。
“我们对苏州本土客户进行适当画像发现,苏州地区经典定义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实现了转型升级,尤其是近5年来,已经没有劳密型企业落地了。”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本次引进GGV、EDBI作为股东,也意味着盖雅工场的新一轮国际化开始布局,在股权结构调整中对当地政府简政放权、工商登记等工作带来新的破题机遇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本土服务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提升制造业的效率
从2009年在苏州的几个人联合创业,到目前拥有600多名员工,盖雅工场的成长背后,则是苏州制造业的升级。
“选择在苏州创业,就是看重了苏州庞大的工业企业。”章新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这有利于企业可以快速完成从“0—1”的阶段,而在当前苏州的本地客户中,超过90%的都是工业企业。
巨量的工业经济,意味着成熟和稳健的产业体系,也意味着大量的持续稳定用工,也就具备了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人才密度。
盖雅工场表面上是一家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但本质上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目前基于互联网开发的研发人员占到30%左右。但是,与一般认知中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产品的超短周期不同,盖雅工场的产品需要3-5年的周期,这就需要相对稳定的人才,而只有苏州的工业体系才能有固化、沉淀人才的作用。
关键在于,从盖雅工场的服务群体看,苏州的制造业是如何体现出转型升级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某在苏州的国内太阳能行业巨头企业,在2014年就提出了需要更高级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需要直接注入高水平科研人员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产业工人进行升级优化。
也就是说,从企业的决策看,需要对人才结构进行优化,需要在人力成本支出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一线员工减少的同时能否确保生产效率、增加员工收入?
“在考勤领域进行了技术改造,减少了决策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架构,使得100个人可以完成150个人的工作。”章新波对此解释,比如企业的考勤人员减少了70-80%,但员工生产效率提升了,而一线员工的收入反而成长了20%左右。
苏州常熟波司登的一位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用工量很大,过去人力资本的核算依赖于传统方式,成本大,并且不利于发掘优秀员工,“先进的考勤系统降低了企业成本,这是董事会乐于见到的。”
过去企业合规的关键是下文件,但实践中不一定能实现,而依靠数字化工具则解决了决策的同一时间到达,企业的效率提升。
此外,在疫情期间,一些用工量并不大、市场竞争较为成熟企业,部分岗位的固定劳动合作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尝试灵活用工,工资支付也打破了月结的模式,这就需要每天结算,需要新的计算考勤工具。此前,国际品牌雅诗兰黛就就进行了积极尝试,以适应中国市场和网络购物兴起带来的变化。
可以证明苏州转型成效的是,从盖雅服务的当地客户看,近几年的迹象显示出,随着转型的加大和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以及人力资源总量的减少,诸多企业在决策中已将人力资本从重要性变为了“重要+优先”,将劳动力效率放到了决策中的高级别。对于诸多国央企来说,由于全球范围内动辄10万人规模用工和多领域的布局,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更加需要跨行业、跨区域的集中化与充分授权的结合,人力资本上的可控的外包和考勤显然会降低成本。
优化引进外资结构
苏州因外向型经济而成长为全国经济最强地级市,但当前的形势下, 实际外资利用的双刃剑也为苏州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苏州对原先外资利用目标进行了调整,提出了高质量等要求。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外资的利用更有利于扩大开放和走出去。事实上,本轮GGV、EDBI等资本的注入,也得益于之前同类市场上最大的某龙头外资企业从中国的撤出,为提升中国本土企业双循环形势下做大带来了极大的契机。
因此,盖雅在完成了长三角和全国布局的基础上,以本次融资为窗口,启动了“走出去”的战略。有投资方发言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被投资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同步盈利,这是对双循环的最好注解。
据记者了解,在经过了多轮融资后,盖雅工场的股东结构变得较为复杂,尤其是股东的注册地更是全球化,在工商注册中比原有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方式要复杂得多,但也为当前政府简政放权带来了改革的机遇。
“这是之前在政府审批窗口作业模式中没有遇到过的,但短短几天有关部门就办好了。”章新波对此解释,“这是政府在积极推动自身的改革来创新适应企业的变化。”
章新波并未明确未来3年内是否有国内上市的计划,但他表示,苏州高新区对企业支持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股东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的作用各有特点。
(作者:王海平 编辑:钟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