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年会释放什么信号?黄洪:不扭转投机风气将失去全能牌照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英子 北京报道
2020-12-09 17:29

“如果行业迟迟不能扭转投机的风气,全能性金融牌照这一信托公司最大的政策优势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每年的中国信托业年会,监管的发言都在为行业总结不足、指导方向。

12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黄洪围绕本次“夯实受托人定位根基”的主题发表了讲话。

黄洪指出,近年来,信托业按照受托人定位要求,淡化固有投资机构色彩,努力拓展信托业务,积极按照信托业务规律完善公司治理、内控机制、业务流程和激励约束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此同时,全行业仍然存在受托人文化不成熟、受托人职责不清晰、受托人定位有偏离等问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不足之处

黄洪举例称,信托公司普遍明白委托人信任的重要性,但却将委托人对自己的信任建立在明示或暗示的刚性兑付,而非自己的忠实品格和专业水准上,违背了信托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制度定位,将信托业务从直接融资做成了间接融资,从“代人理财”做成了“自己理财”,从表外业务做成了表内业务。

展业逻辑亦存在错位。黄洪表示,资金信托业务作为目前信托公司的主流业务,主要从融资端发起,信托公司在开展该类业务时主要围绕融资人的需求创设信托产品,对融资人利益的关注多于对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关注,这实际上违背了以受益人为核心的信托规律。

由此,信托公司在当前资金信托业务模式下获取的主要是利差收入,违背了信托公司以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准则,盈利逻辑也存在错位。

黄洪认为,信托公司在守正文化方面也存在问题,未高度重视受托目的的正当性要求。

主要包括:热衷于投机,利用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到处找缝隙、钻空子,千方百计为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和限制性领域的资金融通提供便利,导致灵活性这一信托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服务于委托人的正当需求,反而成为市场乱象的重要诱因。

从投机主义发展而来,形成了行业浓厚的江湖草莽气息,进而发展为漠视规则和纪律,各种跨越监管红线、阳奉阴违的现象频繁发生。“比如压降信托融资类业务是去年底监管部门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仍然迅猛发展,结果下半年面临极重的压降任务。”黄洪指出。

在对委托人的勤勉尽责方面,当前信托业在受托履职管理的全流程各环节均存在瑕疵,比如尽职调查时不全面不审慎;产品推介时夸大收益淡化风险,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未如实揭示项目风险信息,甚至隐瞒资金真实投向;投后管理不完善,信托资金被挪用甚至无法回收等。

在转型发展层面,信托行业主观上存在惰性,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能动性存在欠缺,过度强调转型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依然对通过简单的影子银行业务和通道类业务盈利存在路径依赖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质化、低端化的信托产品,缺乏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托财产稳步升值增值的内生动力。

监管问责将更加严格

如何围绕受托人的中心地位建设良好受托人文化?

黄洪表示,要杜绝与监管博弈的心态,不通过变通或绕开监管规定开展信托业务,更不能以此寻求相对于其他信托公司的不正当竞争优势,破坏市场秩序。“今后严监管、强监管态势将进一步巩固,监管问责也将更加严格,不遵规守纪注定没有出路,这一点,信托公司和各银保监局都要坚信不移。”

此外,黄洪明确提出,信托业要树立赚“辛苦钱”的理念,埋头实干,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获取相应报酬,靠创造价值来获取利润,不要总打量着利用全能性金融牌照的优势,靠投机赚钱。“如果行业迟迟不能扭转投机的风气,全能性金融牌照这一信托公司最大的政策优势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黄洪认为,信托业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综合化管理服务能力、信息科技支撑引领能力。通过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地位崇高的受托人。

9日,中国银保监会信托监管部主任赖秀福亦在信托年会上提出,信托业要深刻认识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行业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坚守受托人定位,实现转型发展。

赖秀福表示,信托业目前仍存在业务长期偏离本源,发展质量难以提升,风险乱象积累严重,受托行为有待继续规范,资金投向脱实向虚,社会形象依然欠佳等问题。

因此,后续信托业要坚定信心聚焦转型,提升全面风险管控的能力,激发从业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并强化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

(作者:朱英子 编辑:马春园)

朱英子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主要关注信托行业,常驻北京,欢迎爆料和交流。邮箱:zhuyz@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