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G孙强:投资应回归本质,影响力投资也能义利并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申俊涵 北京报道
2020-12-10 11:51

在黑天鹅频现的2020年,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不断洗牌,投资人也在反思和探索:如何在逆周期中发掘价值?面对相对稀缺的优质项目和高估值如何判断?

“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要以质量为准绳,锚定商业的本质。如果看不清投资价值本质,我们宁缺勿滥。”近日,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孙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

TPG成立于1992年,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TPG就成立新桥资本,进入亚洲投资市场。在中国市场,TPG曾投资深圳发展银行、李宁公司、中金公司、和睦家、摩拜单车等企业。

见证过数个经济周期的孙强,则是美元PE在中国拓荒时期的先驱者。2017年加入TPG后,他在中国的影响力投资领域开启了新的拓荒,并交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据了解,TPG旗下的The Rise Fund(睿思基金)是全球首个大规模的纯粹做影响力投资的基金。过去三年里,孙强主导睿思基金投资了中和农信、度小满、绿客盟集团等项目,并正在普惠教育、普惠医疗、普惠金融等领域寻找更多的机会。

“很多人对影响力投资有认知误区,认为影响力投资的回报不尽如人意。事实并非如此,义利并举是可以实现的。”他强调。

在TPG进入中国市场的二十多年来,国内私募股权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此,孙强表示,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值得欢迎,各类机构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望未来,他认为,像TPG这样的全球机构仍然能够以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能力,不断寻求发展空间,也能够在像影响力投资这样的前沿领域进行开拓。

行业分化加剧,以国际化、专业化寻求发展空间

《21世纪》:在募资寒冬、新冠疫情等的影响下,私募股权行业分化越来越明显。头部机构持续完成大额募资,很多中小机构会觉得募资难。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行业生态的进化还是恶化?

孙强:行业分化、资金越来越往头部聚集,是很正常的现象,欧美的私募股权行业也曾走过这样的历程。1995年我刚入行时,TPG也刚成立不久,管理规模并不大,但它现在的管理规模已经接近千亿美元。国际上的其它一些PE公司也经历了规模扩张和产品线多元化的历程。

反观国内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股权投资行业中大概有1.5万家VC和PE投资机构,活跃的仅有4000多家。品牌效应不强的机构融资相对困难,头部机构管理规模则越做越大。

我认为,最后还是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局面,大中小规模的机构都能共存,找到自己的市场。头部机构越做越大后,会形成聚集效应,并在VC、PE、并购投资等环节进行全面布局。投资机构最终都还是要凭业绩说话,规模不大的机构,如果业绩足够好,也能成为行业化、专业化的精品机构。

《21世纪》:一些头部机构完成大额募资后,以高估值去争夺头部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对TPG这样的大型国际投资机构来说,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在哪里?

孙强:我觉得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价值基本面。这是投资的精髓,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各类投资机构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

“国际化”是全球投资机构的优势,这也是我们的DNA。尤其当有些企业希望成为国际化公司时,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能够进行品牌背书,并撬动国际经验和资源,提供支持。同时,团队的专业化也很重要。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很多公司可能未来几年都没有销售收入,但如果最终做出来了产品,公司就会井喷式发展;做不出来,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情况下,机构要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出判断,不能盲目投资。我们有全球的专业数据做参考,能跟创始人进行专业的沟通,这都给了我们胜出的机会。

平衡基金规模和质量,考验管理人的能力

《21世纪》:在国内市场,很多基金越做越大。但过往数据显示,基金规模越大,回报并不一定理想,您认为该如何处理规模和效益问题?

孙强:规模和效益能够兼得肯定是好事,但要做到这点确实不易。规模扩大后,往往容易超出自己原先的能力范围,这对基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基金大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改变经营模式。现在有机构的做法是,在上边设有统一的平台公司去融资,在下边细分到每支基金,保留自己的风格和决策权。

《21世纪》:我们观察到,很多外资PE进入中国很早,投资业务开展却始终不温不火,规模扩张也没那么快,原因是什么?

孙强:每家机构都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节奏,质量和效率是发展的本源。就像盖房子一样,要先把地基打牢,然后再往上盖。一些公司的规模迅速达到几百亿甚至千亿级的规模,但倒下来也非常快。这是个提醒,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重中之重。

《21世纪》: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对TPG投资中国市场是否产生一些影响?

孙强: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我们会坚守自己的节奏,找到经营模式好的企业,以适当的估值投资进去。中国有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并且贡献全球GDP的主要增长。对全球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说,不可能不投资中国,就如同布局投资美国,不可能不投加州。

《21世纪》:从O2O、共享经济到现在的芯片半导体,行业热点很多,不断在变换。其中的坑也很多,比如瑞幸、蛋壳接连暴雷,还有曾经风光一时的P2P企业现在也逐渐落幕。在这个过程中,TPG做投资时有哪些坚守?

孙强:我认为还是要看到投资的本质,找到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好企业。评判一家企业,首先要看它面临的市场是不是足够大;同时,要考量它的经营模式。我们非常强调UE(Unit Economic model,即单位经济模型)。企业的单位经济模型一定要健康,否则扩张越大亏损越大。

公司团队由很多人组成,产品和市场也由很多小单元构成。投资者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逐一看清楚这些小单元。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在投资方面很适用。在尚未看清投资本质的情况下,很容易忙中出错,所以我们要有取舍、不盲动。投资人每年都会错过一些不错的项目,但也会抓住一些好的项目,关键是要守住投资的本质。

影响力投资能够实现义利并举

《21世纪》:您在2017年加入TPG时,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TPG旗下拥有The Rise Fund(睿思基金),这是全球首个大规模的纯粹做影响力投资的基金。您认为在影响力投资中,如何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孙强:影响力投资的历史不算特别长,在欧美刚刚成为主流,在中国的热度刚开始。很多人对影响力投资有认知误区,觉得响力投资的回报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并非如此,义利并举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最近刚投资了总部位于香港的Green Monday(绿客盟集团)。这是一家植物性食品公司,致力于研发销售创新的植物蛋白膳食产品,应对气候变化,提倡低碳生活。这既促进健康又保护了环境,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绿客盟也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我们做影响力投资决策时,会考量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坚信,这两者同等重要。

《21世纪》:在您心目中,对GP股东、被投企业、LP怎样排序?

孙强:我觉得要兼顾,三者间永远是个平衡的过程。比如一家公司上一轮融资估值是5亿美元,三个月后估值10亿美元,到底该不该投资?这涉及LP、GP股东和企业自身的利益,要三方都满意才好,但要做好平衡确实不易。

最终,多少还是要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再下一轮融资企业估值继续大幅提升,则皆大欢喜。如果估值倒挂了,LP、GP股东和企业都会不满意。企业发展得好,LP才能赚到钱,我们也能够有好的收益,大家是相互平衡、相互合作的关系。

(作者:申俊涵 编辑:林坤)

申俊涵

创投版记者

关注VC/PE行业,以及热门投资赛道里的创新创业公司。新闻线索及观点交流可加微信:shenjunhan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