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短腿总裁
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猎杀T34》已于上周五公映,这是今年唯一的俄罗斯引进片,电影去年1月1号在俄罗斯本土上映,跃居本土战争片票房冠军。目前为止,中国最卖座的俄罗斯影片是去年上映的《绝杀慕尼黑》,《猎杀T34》的中国票房成绩可以超越《绝杀慕尼黑》吗?想必很多人回想了一下俄式大片在中国的过往成绩,都会摇一摇头。
《猎杀T34》剧照
同样是交往密切的周边国家,很多中国观众对日韩电影如数家珍,但是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其实对我们的父辈和祖辈来讲,已经成为历史的苏联电影是他们青春里不可磨灭的记忆,《列宁在1918》《静静的顿河》《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影就是几代人的红色记忆。
回望世界电影历史,苏联电影曾经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俄式电影风格,艺术电影更是屹立在世界最高水准行列,多次斩获戛纳、柏林、威尼斯、奥斯卡等各项大奖,只是放眼如今的全球市场,现在的俄罗斯电影还没有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
苏联电影为什么会衰落?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电影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他们的本土电影产业如今表现如何?俄罗斯和中国的电影合作是什么进展?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娱地理”栏目,了解一下“战斗民族”的电影吧。
世界电影艺术先锋
苏联解体导致困境
众所周知,俄罗斯电影的前身是苏联电影,而苏联电影之前还有俄国电影。现在通常认定俄国最早的电影是记者亚历山大·德朗科1908年拍摄的《斯捷潘·拉辛》,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哥萨克首领和波斯公主的民间故事。启蒙时期的俄国电影大部分是改编文学作品,但是当时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封闭环境,没有扩散影响力。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苏维埃领导人列宁很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由国家组建电影制片厂控制电影行业,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校全俄电影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苏联电影很快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1925年的《战舰波将金号》,讲述1905年波将金号战舰水兵哗变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但是这部电影的影史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这部电影里首创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电影里的“敖德萨阶梯” 段落成为影史经典
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1934年,苏联召开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瓦西里兄弟导演的《夏伯阳》成为这类题材的里程碑。当时苏联的电影可以反映历史事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兵群众的现实生活,逐渐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影生产国。
卫国战争让苏联电影低迷了10年,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出现了转机,整个苏联文艺界迎来了春天,新一代电影工作者尝试挣脱教条、针砭时弊,诞生了《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伊凡的童年》等电影。有了这个阶段的基础,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正式迎来了黄金时期,比如威尼斯纪念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苏联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百花齐放。苏联解体前夕,他们已经拥有了功能完备、运作良好并且有盈利能力的国家电影行业。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战争与和平》的海报
但是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巨大变革面前,电影产业也无法独善其身。1991年苏联解体,电影市场全面开放以后,导致国家电影制片厂衰弱、民营发行机构兴起。由于发行公司优先引进外国电影,美国电影开始像洪水一样占据俄罗斯的电影市场,直接打击了本土电影体系。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每个苏联观众平均一年观看电影12次,但是到了1996年,平均每人每年观看电影0.3次,即每年只有十分十三的人看过一次电影。
现在的俄罗斯电影依然是欧洲电影市场的重要拼图,但是最辉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物极必反
电影市场缓慢但是稳定爬升
俗话说物极必反,21世纪前20个年头,俄罗斯电影就在经历从谷底缓慢爬升的过程。总统普京执政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电影产业,包括建设以俄罗斯电影为主的电影院线网络、国有制片厂股份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国产电影的投资力度等方式,这些政策实行了多年时间,虽然目前为止的电影市场还是好莱坞独占鳌头,电影票房Top20名单里只有5部本土电影,但是俄罗斯本土电影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长。
以最近十年为考察数据,俄罗斯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次在曲折当中缓慢上升——进入院线放映的俄罗斯电影从2011年的67部上升到2019年的122部,去年电影票房总收入为554亿卢布,其中国产电影创造了123亿卢布,占据总票房的22%,要知道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份额只有16%。观影人次方面,2011年观影人次是1.62亿,去年的数字是2.19亿,在众多欧洲市场停滞不前的今天,俄罗斯电影市场已属表现不俗。
文化部新闻发言人维亚切斯拉夫·捷利诺夫总结2109年的电影产业,“五年前,我们的电影被好莱坞电影冲击得七零八落,时至2019年,我们只是略微落败,越来越多观影者会选择俄罗斯电影。”
俄罗斯电影市场的复苏,大力发展类型片功不可没,其中以战争片、科幻片、喜剧片、体育片表现最为突出。以《第九连》《猎杀T34》《斯大林格勒》代表的战争片、以《绝杀慕尼黑》和《花滑女王》为代表的体育片、以《太空救援》和《莫斯科陷落》为代表的科幻片、以《圣诞树》系列为代表的喜剧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给俄罗斯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动画片、纪录片也在电影总产量里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些片种的公益价值往往大于商业价值,于是成为政府重点的投资对象。
《绝杀慕尼黑》中国大陆海报
那么政府如何扶持国产电影的创作和发行呢?通过文化部和电影基金会两个部门,文化部扶持艺术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电影基金会扶持商业片。电影基金会每年组织评审会,各大公司称述重点电影项目,经过评审以后决定资助名单,最近五年每年的资助总额在30亿卢布浮动。虽然政府扶持对俄罗斯电影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并非长久之计,电影行业只有获得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才能为电影人的创作保驾护航。
目前俄罗斯民营电影公司还没有一家上市,其中最知名的3家公司皆由导演创立,包括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创立的ТРИТЭ,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创立的Арт
Пикчерс公司,提莫·马克马贝多夫创立的ТаББаК
(Базелевс)公司。ТРИТЭ公司投资的《绝杀慕尼黑》刷新过俄罗斯电影票房纪录,Арт
Пикчерс公司出品过《斯大林格勒》等作品,ТаББаК公司的《他是龙》打开过中国市场。
随着俄罗斯电影创造力和国际声望的提升,俄罗斯电影人也开始被更多观众熟知,主力军还是奖项拿到手软的导演们——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获2003年威尼斯金狮奖、《利维坦》获2014年戛纳最佳编剧奖;小阿列克谢·日尔曼的《纸兵》获2008年威尼斯最佳导演奖;亚力山大·索科洛夫的《浮士德》获2011年威尼斯金狮奖。
另外必须提及的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和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这对导演父子。父亲谢尔盖是“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儿子费多尔是《斯大林格勒》《莫斯科陷落》的导演。去年亚洲影视周,他就作为俄罗斯电影代表和中国导演陈凯歌、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印度演员阿米尔·汗、越南导演陈英雄进行“电影大师对话”。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章子怡、阿米尔汗
至于演员方面,男演员有两届俄罗斯金鹰奖得主亚历山大·彼得罗夫,他是《猎杀T34》和《花滑女王》的男主角;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则有《维京:王者之战》《火海凌云》等多部作品。女演员有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娃,除了发展国内事业,她还出演了《金刚狼2》和《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安娜·舒若希基娜(《冰雪女王》)、玛利亚·莎拉波娃(《瞒天过海:美人计》)也是新生代演员的代表。总体来讲,俄罗斯导演们的国际名气要远远高于演员们。
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和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娃主演的《维京:王者之战》
俄式引进片不叫座
中俄电影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其实中国引进俄式电影已经有将近百年历史——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苏联电影小范围引进中国,30年代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和各个解放区热映,建国以后的50年代,中国放映的苏联电影有750部左右,平均每年有观众2亿人,苏联电影成为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只是时过境迁,经历了中苏关系恶化的60年代、文化凋零的70年代、苏联解体的90年代,俄罗斯电影的复苏之路曲折漫长,中国电影市场则是有了更多选择,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就这样日渐式微。
不过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两国之间的电影合作蓬勃发展,2006年开始隔年互办一次电影周活动,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提出,活动升格为每年互办一次电影节,中国市场也对俄罗斯电影更加敞开大门,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平均五到六部俄罗斯电影引进国内院线。2017年,中俄签署了关于联合制作电影的协议,两国开始电影拍摄领域的合作,出品了包括成龙主演的《龙牌之谜》、“俄罗斯神剧同名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等电影,但是中俄合拍片的票房以及口碑目前都不太理想。
总结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可以发现引进片的类型多元化,涵盖了战争、科幻、动画、体育、爱情等各种题材。但是口碑方面两极分化,既有质量上乘的《太空救援》和《绝杀慕尼黑》,又有对标好莱坞电影不太成功的《暗杀游戏》和《守护者:世纪战元》。即使是票房最高的《绝杀慕尼黑》也没有突破亿元大关,相比动辄几亿票房的好莱坞电影,俄罗斯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突出。
一是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认知程度有待加强,豆瓣TOP250榜单里有多部小语种电影在列,比如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巴西的《上帝之城》、意大利的《完美陌生人》,但是名单里没有出现过俄罗斯电影的名字,资深影迷对俄罗斯电影不熟悉,遑论是院线的观影群众。
二是俄罗斯电影的内地上映时间往往晚于俄罗斯几十天甚至数百天,也会对电影票房造成影响。《猎杀T34》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前已经被豆瓣将近2万人标记看过并且打出7.5的分数,好莱坞电影经常选择中美同步甚至提前在中国院线上映就是可取之道。
俄罗斯电影想要在中国市场有所建树,还需要一部足够“出圈”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收获巨大成功以后,此后印度影片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起来。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受到两国社会各界的重视,中俄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俄影视合作项目开启,中国电影市场的“俄罗斯春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沙扬:《当代俄罗斯电影产业研究》
邵奇:《俄罗斯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史晓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发展研究》
葛新蓉:《浅析苏(俄)电影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玛琳娜·阿里别尔托夫娜·罗斯托茨卡娅:《俄罗斯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作者:一起拍电影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