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联动开展财政审计的思考

审计观察2020-12-15 21:35

所谓上下级审计机关联动开展财政审计,是指审计机关统筹组织实施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对下级财政重要事项的审计以及下级审计机关实施的财政审计。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方法,通过组织模式、业务流程和成果运用创新,以及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内容、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果等要素的统筹融合,审计机关联动开展财政审计能够织密整个区域层面财政运行审计监督网络,最大程度上增强审计整体合力和独立性,对于提升审计效率、节省审计资源、拓展审计深度、扩大审计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全链条监督格局

沿着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链条,审计机关加大对本级及下级重要财政事项、重点财政资金、重大财政风险的审计力度,摸清摸实财政“家底”,对整个区域财政收支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审计“体检”。

实行集中指挥,突出谋篇布局。联动开展财政审计,涉及面广,需要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展开项目立项论证和设计,做好审计项目的有效衔接,精细化、前瞻性、系统性制订“作战方案”,为整体审计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提供方向指南、路径指引。冲破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层级孤立等藩篱,依托预算执行审计平台,对上下两级涉及财政领域的审计项目实行一体化谋划和推进。加强组织领导、集中指挥,设立综合保障、数据分析、审理审核、审计整改等团队,打造高效运转的“指挥中枢”,确保整个审计有条不紊。

深化项目融合,注重统筹兼顾。以“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数”方式统筹项目计划,推进审计项目精细立项、精巧布局,实现“一审多项”,避免重复交叉。在横向上,对本级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编制、全部一级预算单位全覆盖数据分析、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等进行统筹融合,其中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捆绑”实施。在纵向上,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真实性、隐性债务化解情况、财政存量资金等事关经济发展的财政重要事项开展立项审计。同时,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建设等重大政策措施审计有机融入工作方案,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打破层级隔阂,共享审计资源。为避免上下级审计项目重复交叉,应推动上下两级审计组一体实施、协作配合,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共用。一方面,两级审计组深入做好项目衔接、内容整合、优势互补,实行同步进点、协同实施,在索要资料、调查取证、谈话问询、评价定性等环节既借力借势、相互支撑,又协调运转、相互监督。另一方面,下级审计机关共享上级审计组的审计成果,丰富和充实自身的审计报告。

运用穿透式组织方式

针对审计项目高度集中、审计内容深度交织的特点,统筹调配优势审计力量,运用“大兵团作战”模式,机动化“排兵布阵”,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推动全覆盖工作从“蓝图”变为现实,避免“遍地撒网难捞大鱼”。

实行混合编组,打造“尖刀队”。集聚上下两级审计机关精干力量,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结构配置等因素,混合编成审计组,实行交叉审计、“上审下”,防止审计独立性不强给审计工作带来局限性。审计组分成本级审计小组和派驻到下级的审计小组,通过“一竿子插到底”,变“平视式”审计为“穿透式”审计。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统一开展行动,实现审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业务流程,打通“中梗阻”。针对审计项目统筹融合给原有审计业务流程带来的冲击,应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减少审计信息、资源和成果在审计业务各环节间的流通阻力。画好实施方案“施工图”,各审计小组结合实际,编实做优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审计针对性。做好审计工作节奏管控,加强调度与研判,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把控进度与大局,确保整体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坚持统分结合,既在整体上掌控好节奏,又注重调动各小组的主观能动性,对好的经验做法、重大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健全综合组应急指挥机制,对各小组遇到的疑难事项进行响应和应对,打通堵点、破除痛点、解决难点,确保工作推动“不卡壳”、关键环节“不掉链子”。

强化数据攻坚,打磨“导航器”。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统一、集中深入被审计单位采集数据,组成数据分析工作组,前期对财政、社会保障等行业数据资源以及全市各预算单位财务数据进行全覆盖数据分析,精准筛选问题疑点,为各小组全面进驻打下坚实基础。将数据分析贯穿审计始终,继续精选核心数据分析团队,全程开展数据支撑和保障工作,在向各小组交付问题疑点前,开展二次审核、二次校验,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各小组展开核查提供精准“导航”。在每个审计小组配备数据分析人员,探索建立业务和数据分析“双主审”制度,高质量开展现场核查工作,打破审计业务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壁垒,实现深度融合。

推动全方位质量提升

牢牢抓住审计质量“生命线”,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审计质量建设、审计成果开发,持之以恒打造审计精品,全面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狠抓审计现场管控,夯实审计质量基础。列出审计质量控制重要事项,抓住审计组组长、主审等“关键少数”,对各小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即时考核、量化通报、动态排名,让业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精品意识”落实审计全过程,既倒逼各小组紧抓不懈、扛牢责任,又加深了各小组间的工作交流、经验互鉴。加强宏观把握与研究,召开审计情况调度会,深入分析审计查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针对不同情况分类归纳梳理,统筹安排审计成果开发工作。优化审理模式,审理审核组逐项进行现场审理,找弱项、补短板。加强现场督导,使各小组审计人员敢于动真碰硬坚持原则、自觉遵规守纪坚守底线,切实当好国家财产的“守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

狠抓决策成果开发,提升审计质量层次。结合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加强审计发现揭示问题的精准性,更好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加大对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隐患的分析力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为党委政府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对下级政府财政重要事项、重大风险隐患,强化典型剖析,深度挖掘问题背景、原因和实质,提出针对性建议,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更好防患于未然,把财政风险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狠抓审计整改落实,增强审计质量效益。对审计结论整改落实,通过实行整改督查、整改约谈、整改问责、整改报告、整改情况公开等制度,强化结果运用,推动标本兼治。推动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纳入政府督查等范畴,实现动态督办、销号办结。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反复性问题,从制度、体制机、制层面分析研究原因,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统筹起来,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作者单位: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审计观察 )

审计观察

专业媒体

独特视角看经济、纵横深入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