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遇大挑战,多种模式助推工业旅游腾飞

旅游经典2020-12-15 20:23

工业和旅游现在已经融为一体,二十年来年前,这两者在国内怎么看都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而国外工业旅游却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看风景的层次,人们期望有更多的旅游选择。而随着工业企业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也在寻求新的出路,希望为企业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发现,在旅游被证明能大力帮助提升品牌和促进产品销售后,工业跟旅游这两条平行线终于找到了交集,工业旅游应运而生。

有关部门预测,未来5年,工业文化旅游接待游客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过2000亿元,新增旅游直接就业超过12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作为工业大国,我国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全面,发展潜力巨大,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的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1

什么是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既是传统工业的补充发展,也是传统旅游的创新开发。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企业发展对原有资源的再度开发,与游客对未知的事物的好奇所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

工业旅游,工业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手段,市场是目标。这种旅游方式主要包括对工业遗迹的参观、对工业场所的参观、对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参观、对工业文化和文明的体验和感悟等。

通过开展工业旅游,能够促进传统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工业遗产有效保护、对工业文化进一步发扬、对工业企业品牌进一步提升,工业被重新赋予旅游价值,实现绿色发展。

2

工业旅游的开发价值

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有多种价值和效益。

其一,有助于传播工匠精神,培育工业文化。将工业遗产开发成旅游景点,引导更多的工业参观,有助于群众更加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人才纷纷追逐金融业、房地产业的今天,提升大众对制造行业的重视和尊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制造业领域,帮助我国制造业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实现技术更好、产品质量更高、品牌更强的目标。

其二,复兴老工业基地/城市,帮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若能将停工、废弃的工业区、厂房和设备等加以利用,通过改造设计、陈列展览等形式,不仅能够保存其历史价值,与城市景观相融合,而且通过向服务业转型,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矛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三,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工业遗产,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

3

工业旅游发展难点

工业遗产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但唤醒其活的灵魂与魅力,还存在“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三大瓶颈。

“不想用”:缺少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充分认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工作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不敢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现实矛盾,加上现有法规、政策尚未理顺,对保护利用形成阻碍;

“不会用”:人才匮乏,宣传不够,开发形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许多工业遗产“叫好不叫座”。

1. 认识程度不够

观念陈旧落后。工业文化旅游是由工业生产衍生出来的,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为基础,融观赏、考察、参与等一体的专项旅游形式和企业发展项目。由于是工业企业的副产品,创造的价值较为有限,各界对工业文化旅游的认识程度明显不足,观念较为陈旧。正因此,不少企业对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缺乏足够重视,甚至持拒绝态度,忽略文化旅游发展给企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产品内容单一

工业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但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多以简单参观为主,产品形式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未能充分挖掘工业文化旅游的潜力。正是由于工业文化旅游的产品内容不够丰富,才导致其发展规模、社会影响有限。

3. 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我国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多样,如东三省老工业基地,但实际开发情况却不甚理想,未能有效利用工业文明历史资源。

4. 与其他市场主体联系不够

一方面,与其他旅游单位的组合不够;另一方面,与政府合作不够,政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两方面影响下,制约着工业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

工业文化旅游发展的解决对策

1. 政府加强引导,搞好项目筛选

工业文化旅游是新生事物,发展初期很难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给予一定支持,搞好项目筛选。

2. 规划先行,谋而后动

项目不能盲目上马,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重视顶层设计。谋而后动。

3. 丰富产品内容,实现多重功能

工业文化旅游具有参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多种功能,在开发设计时可以重点展示。具体来说,应突出产品的特色,体现教育功能,紧密接触实际,应寓“游”于参观之中。

4. 综合开发资源,与常规旅游发展紧密结合

工业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与常规旅游形态联系紧密。工业文化旅游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其他类型或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带动工业文化旅游发展。

5. 加强各方合作,强化营销和管理工作

工业文化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依靠某个企业难以壮大,必须联合政府、旅行社、新兴媒体、行业组织等各方力量,强化营销和管理工作,才能扩大工业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5

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1. 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最大的卖点就是行业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民族情结。一般是该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并且是传统配方和驰名商标的拥有者,往往就是行业历史的缩影。这类企业的工业旅游项目兼有工业观光与历史回顾的双重内涵。

2. 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采掘业、港口运输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领域。其行业性质决定企业的厂址选择在地理特征上具有独特性,在全国近乎呈现东、中、西部三分天下之势,因此该类工业旅游兼具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双重魅力。但这种基础行业一直被置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高度,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并探究这类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满足旅游者好奇心、增长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使得旅游者能够回归自然,感受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3. 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选择这种模式的企业多为改革开放后新建,但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国际水平的生产线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些企业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商,面对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因此,让消费者亲眼目睹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企业科学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比广告更为形象的宣传方式。因而这种企业往往主动出击进行工业旅游开发,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又附加有企业产品展示与具有较强公益性的行业科普景点。

4. 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

这类工业旅游项目一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主要集中在雕艺、瓷雕、玻璃及陶瓷制品等制造业,其运营关键在于引导消费者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购买精美产品的欲望。

5. 工业园区型发展模式

这类是以整个工业园区整体联动开发的形式出现的工业旅游项目,有统一的规划与路线设计,作为企业密集的工业区,资源的优势不言而喻,加之园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园区环境、旅游线路组织以及配套服务比较完善,投入产出比更趋合理,在充分挖掘潜在资源的前提下,可有效提升工业旅游整体竞争力,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6. 遗产与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某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生产空间遭到废弃,留下了大批可供工业旅游开发的遗产资源,如矿井、矿坑、蒸汽机制造厂、废弃铁路等。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工业遗产,进行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规划开发上要体现某时期工业生产衍生的特定审美取向。

6

工业旅游的顶层设计

1. 文化挖掘

文化的梳理和提炼,以一定的逻辑对工业旅游项目所包含的文化进行解析,认清文化的价值,为核心文化的提炼打好基础。提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且结合市场需求,形成旅游吸引力,易于转化产品方案。

2. 文化创新

要将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重构,结合当前时代主流文化,独具匠心,创新为先,设计出与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又能吸引眼球,激发游客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的方案。

3. 合理布局

工业旅游区是景区、工业生产区、休闲消费产业聚集区“三区合一”的综合结构,是各种业态的聚集体,是产业融合的承载体。合理有效的功能分区与布局,是工业旅游区开发运营的头等大事,是充分发挥工业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度假居住等综合性功能的基础。

4. 重视体验

工业旅游不能是简单的“工业+旅游”。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沉浸式旅游的新启,游客已不再满足于看到什么、得到什么,而更在意如何得到这些,体验需求的满足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对产品就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游客的体验感,结合当下科技及产品特性创意性地把工业文明植入到旅游诸要素中,从而营造全新情景体验。

5. 多维融合

工业旅游是收费的营销,是工业、文化、旅游与宣传的多维融合。工业要素要与旅游要素融合,文化展现要与宣传推广结合,各个工业旅游景区之间也要互相融合,特色互补、市场共享。

(作者:旅游经典 )

旅游经典

自媒体

各类旅游前沿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