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社会稳,农民富则百姓富。需要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提高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
来源:南财音频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就是要端稳自己的饭碗。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当前,全球极端天气频现,全球农业生产很容易遭受打击,中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一旦供需紧平衡的粮食生产受到冲击,粮食生产周期长,就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干扰社会稳定、经济运行与发展大局。
但是,更重要的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中国要把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也就是说,在当前关键历史节点上,必须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始终绷紧保持生产稳定增长这根弦,从政治高度看“三农”、抓“三农”,把抓好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作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害中的要害”抓稳抓牢,全力以赴夺取明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打牢坚实基础,赢得战略主动。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采取精准有力的措施,具体落实到位。首先,从管理上要分品种制定工作方案,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要分区域提出面积、产量分解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机制、投入保障、技术路径等;其次,加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稳定种粮基本收益,让农民有钱赚,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其三,要加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指导服务;要加强监测预警,制定抗灾预案,做好科学防灾减灾工作。
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产业,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民是我国人口占比最大的职业群体。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社会稳,农民富则百姓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与此同时,当前正处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积极稳妥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是实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样需要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需求释放是在增收基础上产生,因此,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提高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
从战略上看,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中国需要确保粮食、扩大内需以及实现现代化,都需要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公共服务还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有待提高,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农村发展仍不充分,农业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三农”工作,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业在水利建设、科技投入以及现代化生产等方面欠账较多,土地改革尚待推进,农业补短板的压力大。随着中国农业种植人口数量继续减少,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就越迫切。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从长远看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投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6亿农民是中国最大的职业群体,国家现代化大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要尽快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户尽快实现由自然小农人到市场人,再到现代社会人的转变。这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