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全面整合出行业务:“大平台”战略能否破除盈利魔咒?

21世纪经济报道 彭苏平

业务整合的核心诉求是用户聚集。“当你有了足够的用户,能够和用户产生足够高频的接触,盈利只是其中之一。”

上汽旗下的出行业务开启了全面整合。

12月18日,上汽集团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宣布,在原来享道专车、享道租车两块业务的基础上,新增享道时租、申程出行两大板块,完成“全场景智慧出行综合体”的布局。

据了解,享道时租脱胎于上汽旗下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品牌EVCARD,申程出行则是覆盖上海市所有出租车企业的出租车统一平台,由上汽集团打造,今年9月28日刚刚上线。

这不是享道出行的第一次整合。去年5月底,上汽集团全资控股了安吉汽车租赁后,便将这项企业级租车业务以享道租车的全新品牌纳入到享道出行之中。

现在,享道出行覆盖了网约车、企业用车、个人租车和出租车业务,据称,这是业内首个全面覆盖这四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出行平台。

业务整合的核心诉求是用户聚集。享道出行CEO吴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享道出行要做的是,通过打造“出行大平台”来服务更多的用户,目标是未来五年用户量过亿。

出行服务已成为兵家必正之地,从早些年的互联网公司到近几年的汽车企业,涉足或加码出行业务的玩家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业内也逐渐达成共识,出行服务太难盈利了。

在吴冰看来,如何服务更多的用户,如何将服务高频化,是相比于短期盈利更加重要的诉求。“当你有了足够的用户,能够和用户产生足够高频的接触,盈利只是其中之一。”

享道出行整合了上汽旗下所有的出行业务之后,一方面将继续挖掘各细分赛道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推进各业务之间的协同,实现车辆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当然,怎么做好这件事也考验着团队的能力和智慧。”吴冰坦言。

对于一家出行服务平台而言,前端需要留住用户,后端需要提升运营效率,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加持。此次,享道出行还发布了面向未来的全新技术战略,为平台的长期发展提供基础。

长期的业务方向确立,享道出行同步宣布完成超3亿元的A轮战略融资,由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共同投资——引入新股东后,享道出行将在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合作,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用户增长论

用户增长的确是享道出行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家近两年刚刚成立的出行平台,享道出行在用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占优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享道出行专车业务的注册用户刚刚突破2000万,与其他出行平台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整合进其他业务板块,便是为尽可能地调动更多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在之前加入企业级租车业务后,此次享道出行在个人业务上继续加码,引入供给端更为成熟的出租车业务,以及个人租车业务。

但个人租车业务并不被看好。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汽车租赁仅占整个出行服务市场不到1%的份额,近年来,即便是行业龙头,也陷入营收增长不稳定、净利润急剧下滑的困境。

不过,吴冰认为,2C的租车业务发展和盈利空间很大。“在中国,将近1亿人有驾照但没有车,说明个人的自助用车需求是存在的。”吴冰表示,“我们看了很多数据,节假日自驾游期间,一些高频的场景、重点区域的个人租车需求供不应求。”

在租车业务中,分时租赁是一块细分市场。上汽早在2016年便成立了环球车享,布局EVACRD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上汽还曾计划收购神州租车,以完善在个人租车市场的布局。不过,由于在未来运营方面未达成共识,上汽最终终止了这项收购。

收购不成便亲自下场。此次EVCARD纳入享道出行之后,还同步进行了升级:不但服务车型从纯电车型拓展到全系车型,用车时长也从分时拓展到了全时——如此一来,租车的场景也更加完善。

吴冰指出,网约车和租车都是未来出行的一种选择,享道出行将两项业务一同纳入,也是为了让用户产生更高频的需求。“租车和网约车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上、使用上、需求上的错位,网约车需求特别好的时候租车弱一点,租车需求特别好的时候网约车弱一点,二者可以相互弥补和支撑。”

如何打破盈利魔咒?

出行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都面临着盈利难题。

近年来兴起的网约车市场,即便规模做大也难以实现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例如,美国网约车公司优步,今年前三季度已累计亏损58亿美元;国内巨头滴滴出行,在网约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六成,多年来也一直亏损,直到今年5月才首次宣布核心业务实现盈利。

在吴冰看来,出行服务实现盈利,足够的用户及高频的使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车辆的管理效率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因此,享道出行扩大了业务版图,并试图通过提升产品体验来增加用户的粘性。“发券和补贴是相对容易的,怎样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这件事情很难——最后能把用户留下来的,实际上是平台的口碑。”

作为有车企背景的出行平台,享道出行在产业链的协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吴冰和他的团队正尝试将这种优势凝结成一套更为完整的服务,并用数据驱动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12月18日,享道出行发布了全新技术战略“ACTS”,表明其正在数据技术、车联网、智慧交通、智能安全四大核心能力上发力。

据介绍,ACTS依托享道出行自身的技术积淀,以及上汽全产业链统一行业数据平台的庞大数据基础推出,覆盖了产品开发到金融、保险、售后一体化的全行业管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提升产品体验。

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的加入则有望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技术实力。据吴冰介绍,未来将与二者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数据技术以及差异化模式探索等方面展开合作。

“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具有领先优势,这也是享道出行未来ACTS技术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吴冰表示,“而出行行业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越来越大,未来,我们也会和宁德时代在电池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合作。”

再谈入局逻辑

中国出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除了滴滴出行等科技公司之外,包括上汽在内的多家车企都成立了各自的出行平台,在网约车、租车等领域频频发力。

早年,车企做出行被视为“消化库存”之举,毕竟,重资产、难盈利是显而易见的挑战。不过,近年来,随着车企转型成为行业共识,进入出行领域更像是车企为了消除自身沦为出行公司“代工厂”的焦虑。

“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卖车的平台和渠道。”吴冰重申,对于上汽而言,享道出行担负的使命是,助力集团向“移动出行服务与产品的综合供应商”转型。

“我们(指上汽)原来的业务模式是B2B2C,通过经销商渠道实现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不够高频也不够直接,所以,希望通过出行平台,和用户实现更丰富、更多元的接触。”吴冰解释。

背后的逻辑是,汽车市场接近饱和,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而出行市场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围绕汽车产品的市场将增长乏力,维持在3.5-3.6万亿美元的规模,而出行和服务市场的规模将翻一番,达到7万亿美元。

业务转型之外,出行服务也能够反哺车企的传统业务。“汽车正在从机械产品向电子产品转换,而电子产品的发展需要硬件、软件加运营的全面升级,这个过程离不开数据积累、运营积累、技术积累和客户积累,享道出行作为一个出行平台,可以实现这样的积累。”吴冰分析。

对于出行行业的竞争格局,他并不担心。“大家都在摸索的过程中。”

吴冰表示,享道出行首先将在业务的区域布局上集中在长三角,希望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出行”的概念在该区域内实现出行全场景业务的覆盖;其次,享道出行希望能反哺集团现有的产业链,从而形成双轮驱动;再次,尽管不是最好的时机,但阿里巴巴等投资方仍然愿意投资享道出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业内对未来出行市场及享道出行商业模式的认可。“出行大市场能够容得下各种业务模式的实践,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能够成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