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份,我们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农业科技企业,参加了德国汉诺威的农机展和农机大会。
因为我们第一年参加,不知道订多大的展台,所以我们的展台订的较小。到现场以后,才发现现场展出的设备是庞然大物,极飞的展台小,但是我们的产品也确实不大。那么凭什么一家中国农业科技公司可以和凯斯那些大公司站在一起,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
2019年11月份我们又和欧洲空中客车集团联合召开了发布会,将共同致力于开发未来城市和乡村的物流系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立物流网络,一个细致入微的物流系统,这是一个极其长远的事情。这次合作中我们学会了“终局思维”的思路,这是起源于亚马逊的战略思考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合作谈判签订以后,不是急着制定技术研究的路线或者是想产品战略和商业机会,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干一件事情写新闻发布稿,也就是说刚刚决定要合作的时候坐在一起写下未来几年后要召开发布会上要讲的话,所以命名为“终局思维”。这一战略思考方式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真正深入到一个行业去,不要直接埋头干事,而是要想一想这个行业到底会变成怎么样。
这就让我全面回忆起2013年看到棉田大量采用技术取代收工时时候我们心里所想的场景。2017年极飞科技曾经公布的一张图,这就是我们想象的未来农田应该会出现的场景, “无人农场”。地面上是机器人,天空中是无人机,云端有AI,一个人拿着手机站在地头就可以操作一切。这不就是“终局思维”吗?所以通过大公司的合作,我发现我们不是去学习或者是抄什么东西,而是突然帮我们总结了一些特别有道理的想法。
所以我越来越坚定这一件事情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全世界智慧农业的中心,听起来这很自大,但是确实是这样。因为我走过跑20多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具备我们国家的能力。去年这个时间我在飞机上看到报道,印度非常准时地爆发了四年一度的“洋葱危机”。洋葱很好种,产量又很大,所以洋葱是所有印度家庭,特别是比较贫困家庭里面最重要的食物。2019年印度洋葱从1卢比1公斤涨到了30多卢比,也就是1.1美元一公斤,涨幅如此之大,以至于印度总理莫迪当时表态,“不让一颗洋葱离开印度”。任何一个国家层面都不可能让它出现大的产量波动和价格波动,因为这样重要的民生物资关切太深。
为什么印度会出现“洋葱危机”,我看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印度之所以有三个原因。一是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印度是热带的气候,80%、90%农业灌溉来自天然降水,10%的降水波动会带来洪灾或者是旱灾。其次,印度造不出来大农机。前两天广州召开了数字农业大会上,其中一个展馆展出的是联塑一家的产品,这是一家做塑料的公司,很多大棚、海上养殖的都是他们的产品,但印度没有这样的企业。印度所有的地膜之类的农业基础装备都是进口的,所以农民想要改造农业太难了。第三是物流,在印度,一颗洋葱从地里面收割到最终被消费,至少四次换包装,因为他们不包装的话会腐烂,而在中国,一颗洋葱最多换一次包装。
所以很清楚,想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有庞大的消费能力,去开启需求模式。城市消费能力是农业价值链提升最重要的基础,第二,工业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工业基础装备制造,想要发展智慧农业是不可能的,但目前老工业化国家的农业效率非常高了,已经走向了金融化,所以缺少动机。过去20年,科技改变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所以中国社会目前非常相信技术改变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至少有四个基础让中国发展智慧农业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今天中国农村旅行,随便到哪里都可以发抖音,发朋友圈,因为4G、5G, RTK基站也遍布全国。其次,强大的产业链支撑,正在进行地工业化进程。再次,每年一千万人流入城市,全面的城市化,最终强化了中国供应链体系和服务链体系。最后,国内经济循环带动的力量越来越大,目前正在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工业化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
其实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放缓,与农业发展有一定关系。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当中,一直都存在各种问题,问题对于我们技术人员来说就是有没有Bug?农田的Bug是害虫。程序里面的Bug好解决,但产业里面的Bug比较难解,而工业里的Bug现在比农业解决的好就在于智能化。目前的一个工业软件就可以让工厂的效能提升30%到300%,智能化技术手臂就能就大大提高产能。但农业本身迭代太慢了,农业的边际收益提高一直比较慢,传统农业生产里面迭代的速度没有数学里面的摩尔定律,这就是数字时代的鸿沟,这个鸿沟越来越大,城市里面基于移动App和移动网络,基于工业的自动化,每年服务业效率在提高。
所以,我们反复考虑,人是最大的Bug。目前这些农业大国的农业发展路径,无非就是造非常大的农业机械,但造出来以后效率就停在了机器的尺寸大小上,反过来能否熟练驾驭大机械的人,这个人能不能尽心尽力服务,又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农业要像工业一样快速提高服务,农业无人化一定是趋势。无人化不是说农业不需要人,而是在很多生产环节,特别是需要人操作设备的环节应该没有人,人的作用体现在操作智能软件,下载一次软件迭代一次,换一次芯片迭代一次,充分享受摩尔定律的红利,通过不断提升算力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种环境,农业就变成了工业,就变成了智能产业。所以农业工业化,不在于使用了什么样设备,而在于减少了劳力,增加了劳心。只有当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时,农村的总产值才能真正增加的,增加的产值才能比人口增长的快,才能真正的提高每个人的福利。我们要真正思考的不是人被机器替代了怎么办?而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怎么去准备好更多的人去替换原有的人。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农业变得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没有多少人大学毕业要做农民,有人做游戏开发做电竞,做服务行业,开一个餐馆、咖啡馆,绝少有人说准备去种地。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体现在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太弱。这个现象的本质就在于价值链分配不均,因为前端种地的人没有办法与消费者贯通一体。没有人可以说,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我种出来的产品就是比别人好,所以就可以卖出较高的价格,农业的价格链集中在品牌端和渠道端,并不在生产端。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一个食品或者餐饮品牌,但无法相信单独一个农民的产品,这就是价值链分配不均匀。用移动端智能App和农民手头上的锄头赛跑,其实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我们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坐看鸿沟越来越拉大,一直大到不可逾越。我们需要把数字化技术交到农民的手上,当他们有了数字化的技术能力后,他们可以真正将农业智能化,并且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把农业生产过程全与消费者绑定。将价值链往上转移了,食品品牌就有了更多的溢价能力了。当大家发现农业有更多的溢价了,农业收入更为稳定,也就真正愿意参与农业了。所以数字化是要在最前端推动农业的改革,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无人化的技术推动农业价值链的重新分配,让农业重获竞争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那么相信农业的未来必定是无人化的过程。
这几年我们非常清楚地发现农业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增加投资,推动新政策这数不胜数,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农业从上到下都是在增加智能化投入,这是独步全球的功夫。作为一家农业智能化企业,对我们而言,无人化的趋势不是浪潮,而是洋流,企业必须跟随洋流,看透这股洋流,才能深浅远航。
(作者系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作者:龚槚钦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