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禁塑令”倒计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迎“风口”,但原材料涨价、标准缺位企业如何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于长洹 广州报道
2020-12-28 18:30

在最严“禁塑令”的影响下,可降解塑料行业已经站上了“风口”,而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将不得不踏上新的赛道。

临近岁末,在广东超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生产车间内,12台机器正满负荷地运转着。这段时间,超远生物科技董事长王超也异常忙碌。

王超此前经营着一家传统塑料包装企业,几年前他敏锐地嗅到了可降解塑料市场的商机,于是毅然决定提前进行布局。

令王超感到庆幸的是,他对行业的趋势判断对了。随着最严“禁塑令”进入倒计时,超远生物科技也将迎来高速发展期。王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公司的所有机器已经开足马力,以此应对旺盛的订单需求。“明年,随着‘禁塑令’的落地执行,预计订单将有爆发式增长。”

在最严“禁塑令”的前夜,不仅有像王超这样的“幸运儿”,还有众多传统塑料包装生产商,他们面对陡然而变的市场,有的在观望,有的则积极探索。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最严“禁塑令”的影响下,可降解塑料行业已经站上了“风口”,而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将不得不踏上新的赛道。

最严“禁塑令”前夜

“现在,订单明显减少了,之前的很多老客户,明确表示要逐步减少对传统塑料袋的采购。”广东一家塑料包装制品企业负责人说。

按照往年的行情,年底是塑料包装行业的旺季,许多企业需要加班加点赶订单。但今年由于最严“禁塑令”的临近,众多传统塑料包装企业面临着订单萎缩的尴尬处境。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就落实“意见”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海南、江苏、云南、广东、河南等均颁布了地方“最严限塑令”,大都以2020年底作为最后期限,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这段时间,东莞新伦塑胶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先彧走访了几家传统塑料包装企业。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面对渐行渐近的“禁塑令”,传统塑料包装企业的心态出现了分化。有的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一边生产传统塑料包装,一边在观望市场动向。不过,许多企业的订单已经有所萎缩。

出身于化工世家的彭先彧,曾获得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硕士学位,对塑料行业有着深刻的观察。“最严‘禁塑令’如果落地执行,那传统塑料行业的产能肯定会受限。”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面对市场的变化,有的企业也已经尝试进行转产,将产品转向可降解塑料领域。

塑料企业的新赛道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参考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数据,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全球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报告指出,从“限塑”到“禁塑”,政策有望推动可降解塑料的渗透节奏进一步加快。

面对“禁塑令”带来的冲击,许多塑料包装企业已经瞄准了可降解塑料的新机遇。而那些提前进行布局的企业,则已经尝到了甜头。

超远生物科技就是其中的一家。几年前,刚刚进入可降解塑料领域时,面对技术上的难题,王超选择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通过跟科研院所的合作,他很快就攻克了可降解塑料技术难题,并顺利实现了投产。去年,王超正式成立了超远生物科技,“现在的新公司,主要就是进行可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对于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王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前期投入成本较高,这就阻挡了一部分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几年下来,为了进行研发,超远生物科技投入已经有几百万元。

新伦塑胶进行全降解塑料的研发已经有5年的时间,如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段时间,有的企业主动找到彭先彧,希望能将新伦塑胶的可降解塑料业务全盘拿下。他分析称,面对新的行业风口,有的企业希望快速切入这个新兴市场,这样就能够得到资本的青睐。

可降解塑料的生产,离不开上游的原材料。东莞市基烁实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可降解塑料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公司总经理王勇记得,几年前,当他决定进入可降解塑料这一领域时,这还是一个小众市场。如今,这个行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除了企业的抢滩布局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发力培育可降解塑料产业。

以海南省为例,在培育发展替代品全产业链方面,目前海南已有7家企业具备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海南还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中科院、中石化等8个上游原材料项目落地,将于2022年至2023年前后形成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完整产业链。

面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巨大风口,2021年,王超将主动出击,到全国各地进行布局,而海南就是他目前重点盯着的投资目的地。“我们的计划是,哪个地区的需求最大,‘禁塑令’执行最严格,我们就准备去哪里设厂。”

王超的建议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竞争力和客户基础的中小企业而言,最好不要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冒进。“你只有具备深厚的客户基础,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进行相关研发,这样才比较稳妥。”

行业标准亟待理顺

虽然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新的“风口”,但目前来看,企业对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尚不明晰,再加上新材料研发存在一定的壁垒,而且在价格及性能等方面可降解塑料并无优势。短时间来看,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依然不容乐观。

在王勇看来,价格因素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大规模推广的一大因素。可降解塑料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GA、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传统塑料制品的原材料聚丙烯每吨约7000元,而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中,完全生物降解的主流材料聚乳酸每吨3万元左右。

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供不应求。从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目前的产能来看,实现大规模替代还需要一点时间。2019年,全球聚乳酸的产能只有约28万吨,其中我国约5万吨。

“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都在飞涨,而且现在是物以稀为贵,我们作为中间商,也不得不进行提价。”王勇介绍。

彭先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来看,全降解塑料袋与传统塑料袋相比,在性能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情况,等于说商家要花2到3倍的价格来替换传统塑料袋,但替代品的性能还不如传统塑料袋。打个比方,传统塑料袋可以装5公斤的东西,可能全降解塑料袋就只能装3公斤。”

另外,行业标准的缺位,也阻碍着可降解塑料行业的规范发展,并对今后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段时间,彭先彧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打开微信朋友圈,行业交流群里经常出现争吵,而争吵的焦点,就是哪种技术路线更适应未来可降解塑料市场的需求。而这背后,折射的正是行业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彭先彧了解到,有的商家会用“可降解”和“全降解”分别指代降解率“达标”和“不达标”的塑料袋制品。而在行业发展初期,许多企业打起了擦边球,比如,其生产的塑料袋,一部分是降解,一部分是不可降解,但企业依然会打上全降解包装的印记,这也为市场监管提出了难题。

事实上,直到今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才制定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明确要求可降解塑料其生物降解率应≥90%,且其重金属及特定元素含量等其他条件必须同时达标才算作可降解塑料。

业内人士指出,因为业内现在还有技术路线之争,虽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行业标准,但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应的细分标准,这样企业才能依规而循,行业发展也才能走上发展正轨。

(作者:于长洹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