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医疗“新基建”:迈瑞医疗的“战疫”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12-31 05:00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给我国未来公共卫生体系“新基建”定下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基调。

年初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短时间内建立、陆续投入的方舱医院以及非传染病医院的临时改造,无一不考验着参与各方的能力。

随着疫情阴霾的逐步散去,新冠疫苗逐步完成临床试验、接连上市,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体系、公共卫生的构建来到了新的路口。复工复产、疫情零星反复之后,各大中型城市所面临的疫情管控、病患收治能力成为舆论焦点和新一轮考验。

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先后下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上海市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自上而下对于医疗“新基建”的建设规划和设备配置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从在疫情中交付医疗器械设备,到不断协调全球供应链,确保及时应对突发的制造需求,再到医疗体系的“重整旗鼓”,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器械龙头,全程参与了今年“战疫”的每一个环节。

“迈瑞作为关键医疗设备供应方,在疫情中不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这主要是因为在抗击新冠肺炎前线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医疗器械相关配套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在协同作战。”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表示,所谓“新基建”就是大的战略储备,“我们要未雨绸缪,把新改扩建医院搞好,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突发公卫事件。新基建也会给我们从业者带来巨大的机遇。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医疗工业短板,这部分一定要强大起来。”

公卫“大考”

此次新冠疫情的暴发,除了挑战疾控、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体系,医疗耗材与器械商们也迎来了一场的供应战,口罩、防护服、呼吸机、试剂盒等在疫情期间接连告急。

在疫情高压下,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医疗企业,日夜奋战在海内外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众多企业都迅速响应海外防疫需求,将呼吸机、CT、监护仪、防护物资等产品快速支援海外抗疫。迈瑞作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供应商,也始终坚守在海内外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交付关键医疗设备超3000台,向湖北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累计捐赠医疗设备总额3300万元,在全球紧急交付医疗设备近40万台。

在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表示,“我们在疫情中听到的最熟悉的品牌名称是迈瑞,监护仪、呼吸机,都是大家最得心应手的,也是最能够让护士医生们喜爱的。”

“很多朋友知道迈瑞,是通过今年疫情中的呼吸机。迈瑞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把我们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发挥了一颗螺丝钉的作用。”李西廷表示,这些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的医疗设备,并不是一天炼成的,“它们背后是整个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条的支撑,研发、制造、供应链、市场、用户服务等环节,缺一不可。迈瑞经过近30年的全球市场锤炼,恰好在这种突发性疫情中派上用场。这种迅速反应、召之能战的能力,不仅反映了我国近三十年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成果转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表示,后疫情时代,ICU建设要考虑“空间可变性与设备可及性”,以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自然灾害的时候良好应对,实现“平战结合”。

李西廷介绍,在国内,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危重病房设备和检验设备的同步装机交付,到武汉同济、协和,北京小汤山、地坛医院等重点抗疫医院,迈瑞提供了70%以上的医疗器械设备。大后方的制造中心从年初二复工,举集团之力提高产能,不断协调全球供应链,确保及时应对突发的制造需求。

今年3月国内疫情缓和,海外疫情集中暴发,迈瑞收到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抗疫设备需求。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欧洲,意大利紧急采购近万台监护仪、呼吸机。在中标后,迈瑞用15天完成了第一批五千多台设备的交付和医院装机。

政策指路

中国作为第一个从疫情带来的影响中走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主要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进入了加大建设重症ICU、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等方面的医疗新基建阶段。

麦肯锡近日发布的报告《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称,初期估算显示,此次疫情及其后续影响或将导致2020年全球GDP下滑3%~8%。

随着全球开始重构公共卫生系统并重建经济,我们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重新认识健康:健康不仅是一项需要管理的成本,也是一个投资方向。

未来20年,通过推广现有干预措施,全球疾病负担有望减轻约40%,中国的疾病负担可有望减轻约35%,70%以上的收益可通过各类预防措施获得。把握健康增长机会需要在医疗系统内外将重心转向预防。这并非易事,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携手促成以下4个必要条件:将健康确立为社会和经济中的优先要务;将健康纳入所有人的议程;改造医疗体系;加大治疗等领域的创新。

健康状况改善有望将2040年的全球GDP拉升12万亿美元,即拉升8%,相当于将年增长率拉高0.4%;同期,中国的GDP将有望拉升1.8万亿美元,即5.6%,相当于将2020-2040年的GDP基线增长总体拉升20%。

疫情冲击下,全社会从上至下都意识到更健全的公卫体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和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之后,各地对于建设规划和设备配置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据财政部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3.5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4万亿元,除此以外,国家还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各地政府对包括医疗新基建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

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了传染病医院的薄弱环节,从医院建设的角度出发,感染患者去常规医院无法收治等现状反应了客观的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的问题,比如空间、空调、人员动线、排污等条件不匹配所以很难收治病人和控制传染。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和住建部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救治设施设计导则(试行)》,从选址、建筑设计、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等方面指导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或临时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工程项目。

中元国际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文章认为,“中国的传染病医院设计在早期相对比较薄弱,毕竟全国三万多家医院中只有167家传染病专科医院。所以经此一役,专科传染病医院的建设、综合医院传染病科的升级改造将进一步加速,还可能出现一批‘平战结合’形式的医院。这不仅关乎到建筑科技如何为平战结合医院赋能的问题,其实也是从长远投资的角度去建立预防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补足短板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后疫情时代公卫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政策支持下,许多企业对于医疗“新基建”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新基建的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此次抗疫来看,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已然成为医疗行业必须进行的深度变革。例如,在远程诊疗方面,由于5G网络支持海量数据高可靠、低时延传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因而使得医生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并减少了医生接触感染风险。

如迈瑞提供的“瑞智联”解决方案,连接床旁所有设备,实现跨科室/跨院区联动,保障医生随时随地查看病人数据,构建从物联网层、床旁监护和展示层、远程数据展示层到临床数据输出层的全景图。

在重视医疗体系建设的阶段中,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变革也将加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加重要。政府也不断号召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李西廷提到,目前我国医疗制造面临工业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的短板。

从行业来看,目前国产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各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缺乏积极性,所以产出少,关键技术也没有掌握。“产业链还是非常薄弱的,关键领域的各个学科技术并不是那么精通。比如机械加工,设备所需的一块普通钢板,但是这个板子并不平,各种零部件固定在上面,每一个地方都差一点儿,最后就差很多,导致整体设备就差很多。如果拿这些去跟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去竞争,是竞争不过的。”

首先,完善产业链结构至关重要。医疗器械不是一个企业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以迈瑞为例,我们要迅速启动八百多家上游供应商复工复产,才能保证一线抢救病人的应急设备需求。”李西廷建议从国家层面通过政策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提高风险抵御的能力,多渠道增强零部件企业的投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国际化中也要多元布局不断提升全球化的供应链配套替换和重组的能力。

其次,“只有伟大的市场才能培育出大公司。”李西廷呼吁国内医疗机构的医学专家们能够给国产设备更多机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能给国产设备争取到更多使用机会。“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创新上要多跟医院临床相结合。在企业实验室里面想出来的有些产品,很可能跟医院实际上使用是脱节的,会让医护人员对国产产品没有信赖感。”

在国产医疗器械领域,行业比较分散,企业实力相对比较弱,总体的研发投入不够,价格战盛行。我国有超过18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90%以上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中国还极度需要航母级,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

李西廷相信,“要想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抓住机遇、打开局面,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做好,完善整个产业链条,才能够尽快的把中国市场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