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造车新势力之何小鹏:小胜不算胜,大赢才是赢
基因是涅槃出来的,不是重塑出来的。
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交谈间上扬的嘴角透露着喜悦,绿色圣诞树和红色礼品盒的交相辉映更添几分暖意。12月22日,小鹏汽车智能产业园的一楼大厅,挤满了前来提车和上牌的用户。
搭乘电梯来到四楼,宽敞无隔断的办公环境、年轻的脸庞、巨大的滑梯,都在诠释着这家新造车企业的互联网基因。
下午2点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小鹏汽车掌门人——何小鹏,身着浅色衬衣、深蓝色牛仔裤、黑色皮鞋,保持常年不变的发型。
一个小时的交谈中,何小鹏并没有高谈阔论,相反沉闷内敛,但是金句频出:
“基因是涅槃出来的,不是重塑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下一个五年做到10,在全球也上不了牌桌。”
“不是把车做贵能卖出去就是品牌,也不是把车做得很便宜卖出很多就是规模,我觉得二者有关联,但不是全部。”
“我相信李斌同学跟我的逻辑是一样的,死掉是最惨的,长不大也很惨。”
“我不认为小胜算胜,相反,大赢才算赢。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民族品牌的销量占比很小,都不成功,都不赚钱。”
何小鹏是一个随性的人,他经常把他的真性情发在微博和朋友圈,但他又是克制的,整个采访几次欲言又止。“目前还不能透露”“等到合适的时机会公布”“有些话说出来会得罪人”……
“我可能比较随性,某种角度上创业不是为了个人钱财或者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希望做出不一样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情怀,从而真正影响未来交通出行甚至将来的生活,这种愿景是不一样的。”交谈中,何小鹏不时向左转头,看向窗外更远的地方。
跨界创业六年,2020年对于何小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8月底小鹏汽车正式登陆纽交所;11月以来,小鹏汽车股价累计上涨超过260%,市值突破千亿,一度跻身全球车企前十;三季度财报首次实现毛利率转正;拥有300多亿现金流……
面对小鹏汽车当下的成绩,何小鹏十分清醒。“我觉得小鹏汽车目前勉强完成从0到1,第二个五年将要把从1到10做好。目前小鹏汽车仅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万分之三,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车企业仅占世界汽车的销量大概1.25%,占比都很小。”
在何小鹏看来,此刻对于一个新造车企业来说,节奏是很重要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何小鹏三次提到节奏的问题。
“长线来看,任何一家企业必须有非常高的毛利才能盈利,但节奏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一家造车企业将来毛利不断提高是正确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如果有太多的净利润也不一定是好事情。有利润的公司和有未来的公司是两种不同的路径,我希望小鹏成为有未来的公司,‘未来’代表将来盈利更大。”
勉强完成从0到1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今年你第二次创业已经六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你对于造车这件事是否有更深和更新的理解?
何小鹏:以前是无知者无畏。实际上造车这件事情真正做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很多。但我现在已经进入这个行业,只有坚持下去,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每天都会碰到一些痛苦的事情,但咬咬牙就过去了。
《21世纪》:如果把小鹏汽车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你认为小鹏汽车是否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何小鹏: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小鹏勉强完成从“0-1”的过程,第二个五年要把“1-10”做好。目前小鹏汽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万分之三,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车企业占世界汽车的销量大概1.25%,占比都很小。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新造车品牌,传统主机厂也在做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话说回来,当年,我之所以没有买一家传统整车厂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买不起;第二,改造很难。因为基因是涅槃出来的,不是重塑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下一个五年做到10,在全球也上不了牌桌。
《21世纪》:小鹏汽车从“1-10”,实现这个目标衡量的维度和标准是什么?
何小鹏:布局方面基本上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收入达到一个量级能够实现盈利,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公司规模可能达到几万人。
《21世纪》:今年“国家队”和民营汽车企业都瞄准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赛道,比如东风岚图、北汽的ARCFOX、上汽智己、长城汽车SL等等。面对此种趋势,小鹏汽车会“往上走”吗?
何小鹏:当然。小鹏今年的许多动作颇受关注:我们要做激光雷达,行业也都要做;我们要出Xpilot3.0,其他车企的高速自动驾驶也提上日程;我们最近在机场开了超充,最近奔驰宝马奥迪(BBA)都在找机场负责这块的人;我们三家(还有蔚来、理想)在商超里面开店,传统制造企业也陆续在商超开店……
2014年我们提出要做智能汽车,去年我们将其定义成智能电动汽车,今年车企都在朝这个方向转型。李斌将品牌高端做出来了,小鹏一直定位做中高端,比蔚来多了一个中端。我相信李斌逐渐也会做中端,换个角度我们也会把中高端的高端做好。所以这方面有的车企是从上往下走,有的是先做好中间,但是两端都会考虑。
《21世纪》:小鹏汽车肯定会向高端发展,那么高端如何界定?是否有量化的标准,比如30万的门槛?
何小鹏:那不一定。蔚来今年卖得非常好,其真实开票价在44万元左右,我认为这算是高端的范畴。BBA的主力配置车型,便宜的有30万左右,贵的在50万-100万元之间。我觉得高端是一种与品牌、与文化相关的认知,不一定是价格。小鹏P7现在均价达到30万,但我们不觉得它属于高端,仍将其定位为中高端。
《21世纪》:今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即科技企业深度参与造车,业内将他们称之为“创二代”,例如华为与北汽、长安合作,上汽与阿里建立合资公司,在新一轮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竞争中,你认为哪种合作模式更好?
何小鹏:2014年我就在想:到底会走出一个开放还是封闭的合作体系?这里面涉及三个闭环:产品研发闭环、客户体验端到端的闭环、科技制造的基因和组织文化的闭环。按照我今天的思考,如果汽车在2025年到2030年产生巨变的话,这三个闭环缺一不可。今天其他“创二代”并没有在这三个闭环展开,或多或少都不行。我坚持三个闭环必须要合一,形成封闭的体系。
三家造车新势力互相成就
《21世纪》:上半年你晒出和李斌、李想三个人的合照,配文“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后来理想和小鹏相继赴美上市,三者齐聚美股。你认为你和李斌、李想有何不同?或者说小鹏和蔚来、理想有何不同?
何小鹏:我们三个人完全不一样,即使李斌、李想在汽车媒体创业了许多年,但二人的差异还是蛮大的。三家企业中,品牌能力最强的可能是蔚来,从商业角度来看最好的是理想,从软件和智能角度来看,我觉得最好的是小鹏,我们三家都有一些不错的底子。
最近有投资人说,就搭班子能力而言我可能更有效率;从融资能力来说,李斌做得最好,我第二。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建立了不同的能力模型,打造的公司愿景也不太一样,发展方向、组织建设、执行节奏等也不太一样。我觉得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
非常有幸的是我们三个人都是从互联网体系的思考逻辑出发,互相支持对方。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不要给别人拆台,因为这个市场是做大的,而不是攻击出来的。我们三个企业团队之间经常串联、聊天、分享,互取所长,互相成就。
《21世纪》:三家未来会有怎样的合作空间?是否会面对竞争的问题?比如说蔚来将在NIO Day公布搭载激光雷达的产品。
何小鹏:我跟李斌今年讨论了一些想法。理想今年比我们早一个月上市,理想上市之后,小鹏马上有团队前去学习请教,他们很乐意分享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蔚来其实只是公布激光雷达的节奏和路线,但是具体何时会应用不清楚,可能在(蔚来)明年年底的车,也可能是在之后的车型,这要等蔚来公布才清楚。
在激光雷达方面,我们的方案是强视觉感知,视觉感知强调算法和数据,摄像头很便宜,不需要强力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价格很贵。激光雷达对我们而言是辅助用的。目前人类所有的地面交通工具,是以人的眼睛和人类驾驶为导向。摄像头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依靠激光雷达来解决,比如雾天。所以我们的逻辑是做最好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而不是要用最贵的硬件,当然用好的硬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每家公司的技术道路不一样。
《21世纪》:业内经常将蔚来、理想、小鹏三家作比较,小鹏智能化标签更加鲜明,蔚来更侧重用户服务,你觉得二者在商业模式方面有何区别?
何小鹏:从科技企业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毛利来自于非硬件,非硬件无外乎是软件或服务,这是将来商业模式的发展逻辑。因为硬件是有BOM的,举例来说,卖100台车的BOM假设每台车是100元,可能卖1万台车BOM会有所降低,但可能也要80元,不可能降到0。软件和服务到了某个点都会有边际效应,可能软件的边际效应快一点,服务则慢一点。
某种程度上,蔚来在服务方面做得较多,但它在服务上是否挣到钱我不太确认。我们在软件上率先做到收费,目前25%以上的P7用户交了2万块钱的Xpilot软件服务费,这方面目前在中国我们是独一份。我相信将来其他公司也会探索软件,小鹏也会探索服务。
《21世纪》:渠道方面,小鹏大概70%直营,30%加盟,蔚来、理想、特斯拉全部是直营模式,为什么小鹏汽车当时选择这种模式?未来又是如何规划的?
何小鹏:我认为未来直营和加盟会长期存在,二者各有好处。品牌越强,规模越广,加盟的比例相对会提高。因为我们是没有包袱的三家,其他品牌可能有一定的包袱,核心要看节奏如何控制,方向如何把握。
清醒冷静的跨界者
《21世纪》:小鹏上市后股价和市值齐涨,目前市值已超过千亿。关于新能源概念股,有人觉得长期向好,但也有人较为悲观。你怎么看市值和盈利的关系?
何小鹏:第一,市值跟长期盈利有关,跟短期盈利无关;第二,所有股票的市场都是一种信心的表现。我认为看一家创业公司核心要看其增长速度,而不是公司当前能力的表现。许多造车企业三年前看不上我们,称我们是PPT造车、无法量产、无法销售等,但是时至今日大家都在关注我们,因为我们是非常积极地在探索中高端。
一些企业认为做高端要经过一个中高端的过程,所以会先看我们如何做,实际上高端有高端的挑战,这是短线和中长线的一个逻辑。我认为我们这些企业将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我们看到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变化,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也许很多人认为今年的市场变化是由于股市的提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远景,所以有人相信有人怀疑有人嘲讽有人质疑,这都很正常。
《21世纪》:小鹏汽车三季度毛利首次转正,你认为小鹏能够真正的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会是何时?
何小鹏:长线来看,任何一家企业必须有非常高的毛利才能盈利,但节奏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一家造车企业将来毛利不断提高是正确的,但是汽车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果有太多的净利润不一定是好事情。因此有利润的公司和有未来的公司是两种不同的路径,我希望小鹏成为有未来的公司,“未来”代表将来盈利更大。
《21世纪》:小鹏P7热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何小鹏:首先是P7是一款好车,现在很多人拿我们车拆以及对标,我们十分惊讶第二款车能够取得这种效果;其次,我对小鹏P7的电子电气自动化的硬软件架构体系非常有信心,现在无数人在学我们,这意味着他们起码在明年底或后年才会推出,小鹏已经领跑一大步。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可能每两年走的步伐,有的企业可能经过六七年才能追上。所以我觉得大部分企业没有思考这个逻辑——不是把车做贵能卖出去就是品牌,也不是把车做得很便宜卖出很多就是规模,我觉得二者有关联,但不是全部。
《21世纪》:针对小鹏P7的营销以及小鹏目前的品牌力,你满意吗?
何小鹏:我觉得品牌力还不错,但还不足够。明年我们的自动驾驶功能出来之后,我相信对整个市场会有进一步的促进。现在市场上称自己拥有L3能力的企业过多,之前有部分车企称要发布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但并没有使用报告,他们只是在室内环境测试,与真正要做好并实现规模量产的差别非常大。
《21世纪》:我们都知道2019年蔚来曾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压力。在你看来,小鹏是否面临过这样的压力?
何小鹏:对创业者来讲,还有一个是成长的压力,长不大等于死亡。我相信李斌同学跟我的逻辑是一样的,死掉是最惨的,长不大也很惨。
中国的企业应该是全球性的企业,我两次创业都有无数人告诉我,不要做国际化,先在中国做NO.1。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算在中国做到NO.1,我们在国际化方面也不一定能成功。其实小鹏汽车在国际化方面考虑得较多,但走得较慢,要考虑到各种问题,包括团队、品牌等,未来几年小鹏汽车在国际化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
《21世纪》:你认为小鹏在未来两三年还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风险吗?
何小鹏:当然,因为时代和趋势在改变,谁都有可能抓不住趋势。赢在格局输在细节,整个变革中大家都会面临挑战和压力,只是原来基础扎实的企业面临的压力没那么猛烈,我们的压力则迅猛得多。
《21世纪》:你之前说未来1—2年造车新势力只会存活2—3家,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何小鹏:第一,我的意思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走出来的新造车企业只有两到三家;第二,要活到足够长时间。我不认为小胜算胜,相反,大赢才算赢。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民族品牌的销量占比很小,都不成功,都不赚钱。
《21世纪》:你比较欣赏的国内的传统车企有哪些?小鹏有没有借鉴的目标?
何小鹏:我觉得国内很多企业做得都不错,在品质和制造体系我们学习更多的是丰田。
三四年后小鹏的蓝图会更加清晰
《21世纪》:今年疫情对汽车行业有所影响,前段时间缺芯问题引发热议。在智能电动汽车芯片这块,小鹏是如何布局的?未来是否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何小鹏:芯片典型是把泥巴变成黄金的一个产业,因为硅不值钱,但处理出来按克来计算的话比黄金贵。因此在芯片方面,只要大家能够重视并加以布局,长期来看没有任何产能问题,只存在技术问题,比如说别人不让用;也存在突然大家都在用,产能来不及释放的情况,目前主要是手机厂商挤占了汽车厂商的芯片,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
《21世纪》:小鹏汽车未来在芯片领域会选择自研吗?
何小鹏:我们现在和英伟达、高通等开展合作,因为车里面的芯片涉及很多种。举例来说,G3大部分能够OTA,其中有超过70个计算单元要升级,P7计算单元经过合并后大概是20个。芯片越来越少意味着成本越来越便宜,算力越来越强,管理越来越简单。
从趋势来看,未来通过不断的合并,计算单元数量会集中在4-10个之间。但这个体系里面,未来也会发生许多变化,许多公司在研发芯片,但五年之后这些产品是否还存在,是否被其他产品整合,都存在未知。
《21世纪》:作为小鹏汽车的掌门人,未来小鹏在研发以及软硬件一体化方面,哪些强调自研?哪些强调合作?
何小鹏:这里面涉及几个逻辑:第一,核心战略可以视作一个暴风眼,在暴风眼里面的应该是自己的;第二,技术创新越慢,合作伙伴选择越多,应该选择跟别人合作;第三,节奏的问题,比如苹果公司尤其注重研发,因为它有时间、金钱、技术的积累和耐心去支持。
《21世纪》:特斯拉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始作俑者”,开拓了一些标准,市值持续增长,你怎么看待特斯拉以及马斯克?
何小鹏:特斯拉是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非常科技,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小鹏汽车要做一家探索的企业,我觉得目前在中国所有的造车企业里面,小鹏汽车在科技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深度以及未来交通的思考上走得非常顺利。
我觉得大家都有特点,优缺点共存。他(马斯克)关注我们,对我们有很多言语,以前中国公司实际上不太愿意跟美国公司打口水仗,但我可能比较随性,某种角度上我们创业不是为了个人钱财或者财务自由,我们希望做不一样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情怀,真正影响未来交通出行甚至将来的生活,二者的愿景是不一样的。
《21世纪》:所以也有人将此解读为小鹏和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路线上是不同的。
何小鹏:是不一样的。我们走的是视觉感知融合的激光雷达,而大部分自动驾驶采用以激光雷达为融合的解决方案。我们第一个这样做,相信两年后可以证明我们这个方案是对的。
《21世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特斯拉可能是智能电动汽车企业的一个方向,那小鹏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有所不同吗?
何小鹏:我们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未来2-3年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不同。我们是一个才成立六年的公司,特斯拉成立17年,是我们的将近三倍,我觉得三四年后小鹏的蓝图会更加清晰。
《21世纪》:小鹏汽车较早开始做超充,现在是不是放慢了脚步?
何小鹏:没有。目前我们在66个城市有533个超充站,比蔚来的超充和换电站的总和要多,超充站的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蔚来的换电站的成本高,我们超充站会稍微低一点。
《21世纪》:未来小鹏汽车会做换电吗?
何小鹏:一切都有可能,但我们目前集中在超充。
进入特刊:2020年终特刊丨于变局中开新局
(作者:何芳,宋豆豆 编辑:张若思)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