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实践调研:一道消除物质与精神贫困的持续性命题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正式收官。
从2016年根据国家列出的贫困县开启逐年脱贫摘帽,到2017年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出现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再到2020年11月此前确定的全部832个贫困县彻底“清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一直以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全人类的消除贫困工作,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其中,除了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指引之外,企业与合作社的协同联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的互助等,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企业层面,由于其具备充分的市场化能力,以及对产业的衔接和联动作用,企业在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各个社会主体中,作用不可忽视。
为此,21世纪产业研究院以碧桂园作为模板,对其扶贫工作的理念、做法、布局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发布报告《授人以渔:中国就业扶贫实践样本》。
从1997年的单个项目帮扶,到2018年对全国9省14县全面推进帮扶工作,碧桂园自身的扶贫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公司在其中的探索凸显出市场化主体在扶贫工作中能够发挥角色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资源联通能力。
随着接下来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返贫,如何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数字脱贫都是需要加强的重要工作。
而从企业参与层面,继续充分发挥市场化的能力,并充分调动村民融合的意愿,是核心要义,也将是一个持续性的命题。
回溯来看,历史上碧桂园其实是从单个扶贫模式,逐步拓展到如今的各点开花。资料图
因地制宜的“4+X”策略
碧桂园如今提出的“4+X”扶贫模式,“4”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从而做到精准扶贫。
回溯来看,历史上碧桂园其实是从单个扶贫模式,逐步拓展到如今的各点开花,其一步步绵延而来的发展脉络,大略可以称为先试点,再大规模铺开,并逐渐走向全国的过程。
碧桂园扶贫工作的起点,是从教育扶贫开始的。1997年起,集团及创始人通过捐资助学、开办慈善学校等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并惠及数万名贫困学子。
在此基础上,2007年,公司开始参与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当年捐资2.1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用于修建职业高中、乡镇卫生院、通村公路等。
发展到第二阶段,碧桂园着手产业扶贫的方式介入,试点驻村扶贫。早期主要以省内地区为主,2010年,公司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仅这一项产业,就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
此后的阶段则开始了大规模驻村扶贫。2017年起,碧桂园将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广西百色田阳央律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鱼咀村、连樟村等78个贫困村,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贫困地区。
第四阶段是从2018年开始的,扶贫工作对于碧桂园集团来说,其重要性也上升到了主业的高度,当年公司的扶贫覆盖面达到了全国9省,全国帮扶项目涉及16省57县,脱贫超49万人。
摸索到今天的“4+X”模式,能够产生显著效果的是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而党建扶贫和教育扶贫无疑也是重要的辅助性措施。通过抓好“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的方式,可以增强当地脱贫的推力和引导力,加上各地都在落实将脱贫写入党建工作的“军令状”,多方协同无疑可以为脱贫工作的后续开展和落实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而教育扶贫方面,则是从根本上,也是从理念层面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如此能够辅助支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从起跑线上为下一代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能够可持续发挥效用的无疑就是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通过发挥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洞察和挖掘能力,并串联起产业链的上下游生态,基于此无疑可以进一步促成就业需求的落地。
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21世纪产业研究院通过多点多案例实地走访的方式,试图发现碧桂园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方面累积的经验成果。
就业扶贫的带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来,就业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渠道。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推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见效最快也是最有力的手段,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阻隔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不论现状如何,能够加以产业化落地与人员参与就业相结合,通常来说都会达到较好的扶贫成果。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扶贫要先扶志,而就业是最好的扶志扶智的方式。
在走访的案例中,碧桂园贡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举措强化当地贫困户的主体意识,并针对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要开展职业培训。
具体来说,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推动了苗木基地的建设;根据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和历史文化优势,则针对性帮助拓展诸如土豆、羊、刺绣等产业生态的完善和落地。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碧桂园可以根据自身下属的文化、建筑子公司,以及商品销售体系完成下游需求的一一对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建立利益捆绑和共享的机制,吸引和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帮扶工作。
前者的优势在于,当地的特色产品具备独特性。比如在湖南平江县,碧桂园发掘了“谷雨烟茶”“老树茶油”“贡椒系列调味品”“富硒甜酒”“绿色小香薯”等优质产品,并依托集团旗下的碧优选、碧乡公司、酒店等渠道,帮助其走向市场。
后者的核心在于,公司牵头与村集体、农户民主协商,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比如,在帮扶县推广苗木种植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苗木农场,同时也可以发动农民采取分散式、房前屋后等不同形式种植苗木,以此带动当地相关人群的脱贫致富。
截至当前,碧桂园在12县落地苗木农场近2000亩,通过租用土地、解决就业、财政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帮扶超15000名贫困人口,目前兴国、田东、平江、蓝田、新河、英德、虞城、东乡、滦平、舒城10个农场已陆续出货,产值超过1.3亿元。
个体案例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碧桂园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联合推动,吸引一批有意愿通过借助技能培训改变现状的贫困户,支持其在技能培训后获得良好的收入获益,并基于此与这些获益者一同进一步向更下沉的地区“现身说法”,而不是隔空说教,无疑可以在就业方面带来极好的带头示范效应。
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乡村振兴的开启之年。解决了绝对贫困,还要面对更长期、常态的相对贫困问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乡村振兴”也出现在了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新一次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是,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如何衔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撰文分析,首先要在思路上衔接,对于中西部来说,脱贫摘帽地区仍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重点,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其次,要在政策上衔接,全面梳理需要继续执行的政策、需要调整完善的政策、需要逐步退出的政策以及需要创设加强的政策。
还要在工作上衔接,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总之,就是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与以往的城乡发展规划不同,以往顶层设计的表述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而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
同时,乡村振兴的覆盖人群因为已经脱离了初始的贫困户阶段,他们在开放意识上会更具前沿性,进而乐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对产业发展助力脱贫的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在不同形式的制度带动下,有望带来更好的发展成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际上从发展产业的逻辑来说一脉相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
在消费扶贫的基础上,同样要倒逼产业的升级,促进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和产业链的完善,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不仅可以防止返贫,更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的关键。
碧桂园已相应开启了探索。在湖南平江县,其发掘出一带同时兼具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底蕴,且有较好经济基础的乡镇,开始了三大产业融合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
其中同样采取了“企业+合作社+村民”的经营模式。由企业带动村合作社,进而一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发展。
这样一来,当地村民可以实现从农民到经营者的身份转变,也可以让村民和企业等各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正向合作关系,促进项目的良性运转。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这既是解决脱贫、防止返贫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产业扶贫可持续,贫困人口的就业就可持续,乡村振兴就有希望。
(作者:骆轶琪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