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Erik Solheim:绿色经济复苏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中美应聚焦有共同利益的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施诗 上海报道
2020-12-31 05:00

“世界经济需要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复苏,而我们将之视为走向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各国的经济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各国政府来说,如何恢复经济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世界经济需要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复苏,而我们将之视为走向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联合国原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Erik Solheim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绿色复苏的巨大机遇

《21世纪》:大家都在讨论复苏,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支持绿色复苏?

Solheim:我们应该创造工作机会并改善经济,但与此同时,需要照顾好我们的地球母亲。

在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美国,当选总统乔·拜登同样提出了他的气候计划。拜登强调了美国人民将从太阳能、风力发电、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获得大量的工作机会。当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时,就能创造大量工作机会。

我们应该拥抱这些潜在的机会。此外,基于绿色复苏的精神,我们应该将气候当作一种帮助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方式。目前是走向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

《21世纪》:在你看来,哪些行业将更受益于绿色复苏?

Solheim:所有参与新经济的行业都将受益,如数字经济、高科技经济、新能源行业等。

其实,这些行业都有诸多中国公司。两周前,我参观了江苏远景集团,一个全球领先的风能发电公司,以及比亚迪集团,一个专注于新能源巴士和汽车的公司。这两个公司都将从绿色复苏中受益。此外,那些生产地铁、高铁、太阳能、风能的企业也将受益。每个行业都将有赢家。

这些行业在绿色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在绿色发展领域引领世界的良机,也是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良机。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21世纪》:最近几年,中国在治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你如何评价中国近几年取得的成果?

Solheim:过去数年,我曾多次访问中国。中国的确取得了非凡的进步。10年前,北京和天津的空气污染严重。如今,污染已大大减少,天空变得更蓝。当然,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惊人进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可以从中借鉴许多经验。

《21世纪》:你认为它们可以向中国学习哪些经验?

Solheim:我认为这些国家可以将此视为一个创建工作机会和经济繁荣的巨大机会。再次强调一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可以从绿色发展中受益良多。

比如,中国推行的“河长制”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一政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人民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

《21世纪》: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之前碳达峰。如果要达到这两个目标,中国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Solheim:中国最大的挑战是需要尽快不使用煤炭,因为煤炭是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约60%的能源是源于煤炭。这个比例需尽快下降,可以通过大力建设太阳能、风能、氢能源等方式实现。

其次,中国需要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苏州、杭州、深圳等三个城市可成为其他城市绿色发展的模板。比如,引进新能源巴士、更优化的地铁系统、控制空气污染等。

中国在植树造林、沙漠控制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内蒙古沙漠地区植树造林是全球范围内最好的实践之一。甚至美国NASA都表示,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成就是地球变得更绿的首要因素。如果中国政府能将转向绿色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因素相结合,那么中国将变得更美,将造福中国人民。

《21世纪》:绿色发展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觉得这一策略将如何影响沿线国家?

Solheim:目前有130多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投资倡议。我们的目标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增加绿色投资,增加在太阳能、风能、环境友好型技术等领域的投资。

我们已经看到了部分的绿色投资。中国已在南非北开普省投资太阳能行业,这笔投资很大,将帮助南非北部地区进行能源转型。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类似投资。我们可以扩大绿色投资的范围。

研究价值链也很重要。中国处于木材、矿产、牛肉等产业的供应链顶端。我们需要确保这些价值链不会破坏非常脆弱、珍贵和重要的自然生态,比如热带雨林。

各国应聚焦共同利益

《21世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呼吁各国宣布“气候紧急状态”。为什么他这么呼吁?

Solheim:我认为这是为了让世人深刻认识到紧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我们都看到了一个积极变化,例如利用新能源。我们走的方向是对的,但目前我们的速度还不够快。如果我们不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更紧迫的行动,我们将在很多方面看到破坏。所以,古特雷斯是向世界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请不要等待。

《21世纪》:我们都知道《巴黎协定》是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协定。但该协定似乎不是非常有效。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Solheim:我认为焦点不应该过度集中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因为谈判不是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重要的是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在很多国家,企业的视野远远比政客和谈判代表宽阔。以美国为例,当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时,很多人认为美国的碳排放会增加。事实却恰恰相反,美国的碳排放正逐步下降。因为以微软、苹果、亚马逊、沃尔玛为首的美国龙头企业纷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行动。比如,微软承诺2030年成为碳中和公司,甚至承诺将为过去所有的碳排放支付赔偿金。微软也是一个坚持不使用塑料的公司。亚马逊将订购10万辆电动多功能汽车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所以,现在商业才是主角。气候变化的谈判远没有商业走向绿色那么重要。因此,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发展的方面。

重申一下,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舞台,因为中国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国家。中国拥有很多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具创新精神的大公司。

《21世纪》:你认为全球合作对治理气候变化是必要的?

Solheim:当然。最近我们看到紧张的中美关系以及两国在部分领域的冲突对合作造成了冲击。但如果想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合作是关键,多国之间的技术交换也很重要。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技术转让。

简而言之,全球合作是必须的。我认为目前是进行合作的最好时机。诚然,未来中国和美国在地缘政治中仍有竞争。但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没有理由强调冲突。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环境和气候显然是最需要的合作领域。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气候问题,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完成的。

《21世纪》:关于加强全球合作,你有哪些建议?

Solheim:我们应该始终关注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不要把任何事情都看作是有赢家和输家的零和游戏。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没有不能通过对话解决的意见分歧。

我们要聚焦共同利益,为全人类打造一个如中国所倡议的生态文明制度。

进入特刊:2020年终特刊丨于变局中开新局

(作者:施诗 编辑:李艳霞)

施诗

海外版记者

长期关注美国政经动态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追踪娱乐、体育、医药、文旅等领域的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