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创新主体研究报告:23所院校近200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2021-01-06 16:21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一年,“卡脖子”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重点和热点问题。近日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更直指,广东处于“两个前沿”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更为直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

2021年广东如何破局?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将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十四五”时期,广东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要求。

而高水平创新主体则是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曾撰文指出,考察近代以来主要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培育和发展建制化的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建立完善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之下,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对标世界一流建设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前沿科学中心,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集聚5所世界百强高校近200个优势学科

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第55条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11个地市及特别行政区已建设公办本科院校45所,其中11所登上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在内的5所高校进入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其中,广州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建设有22所和8所本科院校,登上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11所大湾区高校中即有9所位于广州及香港,两地在高等院校建设数量及质量上具备较大优势,教育中心地位突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二,深圳和澳门目前分别建设有5所和4所公立本科院校,其中深圳大学和澳门大学被载入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

在优势学科建设方面,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总量已接近200个,主要集中在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而空间科学领域湾区尚无一间大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45所高校中共有23所院校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香港大学(19)、香港中文大学(19)以及中山大学(20)“上榜”学科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ESI共划分22个学科领域),综合实力强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临床医学以及东莞理工学院的工程学在今年9月刚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相比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州等地的传统名校,深圳高校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优势学科建设方面表现突出。2020年11月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别有7个、4个和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在创建新型大学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典型是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做了很多打破旧框架的探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贾绍凤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但除了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可直接对标国际一流建设高校外,其他城市应找准特色,建设有特色、在某些方面位居前茅的大学。”

1.jpeg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亦突出强调粤港澳合作。日前,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要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加强协同育人,同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随后公布的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明确,“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建设粤港澳国际教育示范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来粤办学,探索优势院校海外(境外)办学。

广东省教育厅官网披露数据显示,目前在广东省内已建成运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4间,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其中两间为香港高校在广东设立的合作办学机构。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内8所公立本科院校中已有5所在珠三角各地市建成合作办学机构或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预计将于“十四五”期间建成招生。今年4月香港公开大学亦与广东省肇庆市签署《共同举办香港公开大学(肇庆)协议》,将在肇庆新区联合举办应用型大学。

3.png

技术、人才等是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要素。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实施知识和技术更新工程,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填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我国整体包括广东的高校数量并不少,“十四五”时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现有高校进行优化布局,以及促使高校安于自身办学定位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想办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办学定位偏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整体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对接失衡。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以及整体学术研究成果不高问题,在‘十四五’时期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熊丙奇强调。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结构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解决结构问题就要求学校必须安于自身办学定位,解决质量问题就必须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熊丙奇表示。

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重大科学装置落户

科研院所也是科技创新活动重要载体之一。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进全省实验室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省级创新平台重组整合。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共建设有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约5个,为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

《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披露(不包含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北京市79个、上海市32个、江苏省20个、湖北省18个、陕西省13个、广东省11个,基本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可见广东省此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并不具备较大优势。

将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纳入统计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增加至31间,其中11间位于广州市,16间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4间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依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以及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区域整体科研力量进一步壮大。

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实施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加快在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着力在第五代移动通信、超高清显示等领域锻造长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指明下一个五年广东重点科研攻坚方向。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辖内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覆盖地学、生物、材料、工程、医学等领域,将是“十四五”时期广东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建设也是近年广东布局科创产业的重要关键词。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内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共有5个,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中微子实验站、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其中两个位于东莞,两个位于惠州,一个落户江门。

2018年投入运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也是首个落户东莞的重大科学装置,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医药、国防科研和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提供强大科研平台。据悉,目前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超过300项用户课题,产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如新型锂离子电池、磁性材料、超强钢等。

南方先进光源(SAPS)则是继中国散裂中子源后,计划在东莞布局建设的又一重要国家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与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合力,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展。2020年11月,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亦在东莞正式成立大湾区分中心,全面支撑散裂中子源科学研究项目的数据服务,未来也将为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服务。东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建设效应正逐渐显现。

作为东莞的“邻居”,惠州近年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上也有大动作。2014年6月,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落地惠州。依托两大科学装置,惠州还在稔平半岛引入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预计到2025-2026年两大装置建成后,将集聚约1500名海内外科研人才。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办公室主任王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离子加速器在前沿科学和空间探索、国民健康、工农业生产等应用领域前景巨大,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可应用于重离子医疗健康产业,推进前沿肿瘤治疗研究,亦可应用于高端制造产业,生产满足实验室级特殊需求的高端制造产品等。

强化港澳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逻辑。在科技创新方面,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亦首次明确,要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除各高校独立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自2019年起,广东已分两批建设20间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每间可获政府资助500万元。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粤港澳各地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境科技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在新冠肺炎防控科技攻关中,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5家联合实验室即在病毒溯源、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上做出积极贡献。

下一个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将依托集聚的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及大科学装置资源,聚焦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重大创新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向持续加大投入,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f412a060c8ae45a583f533636cb9ebf9.jpeg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