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抱团春节前难瓦解?龙头泡沫化成常态?机构激辩A股抱团行情
开年以来,抱团股的上涨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崩盘式”上涨的二八效应越演越烈。
1月4日至1月8日的行情,让不少投资者郁闷。虽然指数行情不错,但个股却分化严重。抱团的大市值股票普涨,而中小市值股票则被资金抛弃。A股的涨跌比一度达到了1:5;不过到1月8日有所好转,涨跌比到了接近1:1。
那么,抱团行情还会持续吗?大量的新发基金会加剧这个趋势吗?机构对此有何看法?
龙头公司的溢价将成常态?
“我们部分进行了高换低的操作,将一些涨得太过的大市值股票换了一些到二三线业绩票,性价比比较高。”一位华南地区私募人士周日对记者表示。
“不过不敢完全切换,怕被打脸打得太厉害,还是跟随市场步伐吧。”他补充表示,“上一次在新能源的调换中少赚了不少,一方面是对市场抱团的情绪认识不够,机构抱团不会那么容易瓦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行业认知不够吧。”
与买方的纠结相比,不少卖方则表示,抱团一时难瓦解,好公司溢价将会是常态。
国泰君安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显顺在周末最新发布的研报中称,抱团风格春节前或难切换。一方面当前主导市场的边际资金在于国内,在于无风险利率下行预期带来的资金入市;另一方面,在流动性拐点出现之前,盈利稳定性、赛道优质性、竞争格局的改善性是增量资金考虑的前提。其表示,放长投资周期,首选仍是蓝筹龙头个股。
而周末,头部券商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长武超则也有类似表态。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好公司和差公司分化是注册制实施带来的必然结果。未来,A股港股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好公司与差公司的估值收敛可能很难看到了。
武超则认为,从2018年到现在,市场机构行为越来越明显,导致重仓的白马股被不断推高。她认为,这两年其实是整个市场核心资产的泡沫化,这背后所隐含的是龙头企业增长的确定性。由于食品饮料、TMT等的创新周期不同,其龙头的变化周期不同,但”龙头可能会变,但龙头的泡沫化是不会变的。“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师张玉龙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风格分化的过程会持续。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导整个边际定价。2018年到现在,研究能力强的公募基金进一步主导市场。大家的关注点是具备长期持续增长能力的公司。
张玉龙表示,现在的抱团是看到了机构投资者集中买入了一些龙头公司,但其中是否存在泡沫值得商榷。如果站在长期的维度,很多公司估值还是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尤其是独一无二、具备长期竞争力、护城河不断加深的公司,估值并不高。
他判断,未来好公司与差公司估值分化的趋势不会收敛,反而会越来越大。
机构资金加速入市将助推龙头泡沫?
在上述卖方观点中去,机构资金的持续入市成为龙头公司溢价的重要助推力量。
此前记者曾报道,截至2021年1月7日,新年以来的4个工作日,共有29只基金发行。据渠道估算,仅其中8只爆款基金涌入的资金已高达1300亿元。而1月份发行的新基金将达到100只,而目前已获批待发基金高达315只。
“公募募集的资金越多,话语权就越强。其实我们在日常投资就感觉到这种头部化的碾压了。先不说其他,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去调研,董事长会出来谈,一般机构就董秘了。在不违规的情况下,信息差就已经形成了。更不用说实际的用脚投票的投资,没被大资金机构盯上的企业就算有性价比,股价都要熬。左侧的价值投资,并不好做。”深圳一家中型私募人士表示。
头部机构的话语权正日益影响其他机构的行为。“去年以来其实就更明显了。大行情集中在成交量前列的一些股票中,我们现在也很注重头部资金的动态,游资主导的炒作风格越来越难搞了。据我所知,不少之前做题材的游资或者小机构,也转型了。跟着大机构走,以产业逻辑为主导,这个其实很需要资源,而头部机构的调研力量肯定是在我们之上的,并非无脑抱团。”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华西证券对1月公募发行的行业基金统计发现,新发的行业基金多集中在科技、医药、新能源汽车。而这些均是抱团股集中的行业领域。
那么,越来越多的公募资金子弹入市是否会让抱团行情维持下去?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陈嘉禾则提出了不同看法。
其表示,机构抱团正向循环的路径是这样的:一些机构投资者集中买入一些优质公司的股票,这些公司的股票因为大量的买入而大幅上涨,估值则达到六七十倍PE(市盈率),甚至几百倍PE的水平。由于这种买入导致股票价格上涨,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也就因此大幅跑赢市场。而随着业绩的上升,新发行的基金等产品也受到市场热捧。因此,有更多的新资金流入市场,这些资金再次被投向同一批优质公司的股票,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继续上扬。
不过,在前述的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正循环中,尽管这个正循环看似完美无缺,但是它并不会像永动机一样持续下去。一个当前看起来完美的正向循环过程,可能会因为许多因素被打破: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达不到投资者的预期,导致人们不再买入;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觉得股价太贵,因此减持套现,或者增发,导致股票供应量大增,超出资金购买能力;有可能是一些机构投资者觉得股价实在太贵,于是开始先于同行减持,最后导致牢固的抱团持股格局崩塌;有可能是一些负面市场新闻导致市场短暂下跌,盈利丰厚的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出逃;也可能是监管层担心市场出问题,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等等。
他表示,在以上种种可能里,我们很难预测其中会是哪一种因素,最后导致一个让赚钱看似很轻松、机构投资者跑赢市场看似很轻松的格局,回归于正常的市场规律。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资本市场无法从社会生产的实际价值之外,像永动机一样,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来。当财富脱离了价值,似乎像永动机一般喷涌而出时,投资者更应该看到的,是正向循环逆转以后可能产生的风险。
(作者:庞华玮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