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投融资创6年内新低,健身能否成为体育产业回温转折点?

21新体育洪晓文 2021-01-14 20:33

投融资“寒冬”与健身“暖流”

2020年本是全球体育迷们期待的“体育大年”,除了各大足球联赛、网球公开赛,按照原计划还有于日本东京举行的四年一度的奥运会。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使当年绝大多数的体育盛宴化为泡影,不少职业球员在停工期间过得艰难,一些体育公司和俱乐部甚至就此消失。

体育“寒冬”袭来,无论对投资方还是品牌方而言都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考验。

体育投融资创6年内新低

据统计,在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国内体育相关公司的投融资事件共有53起,其中透露了投融资金额的共40起,总额约合30.344亿元,相比2019年中国体育相关创业公司融资事件87起、总额39.69亿元的数据,同比分别下降54.02%和23.54%。

2020年,国内体育领域亿元级别的投融资事件数有9起,占投融资事件总数的16.98%。而在这些亿元级别融资事件中,国内融资数额最高的是英雄体育VSPN的1亿美元融资,占全年体育领域投融资总额的22.97%。

投融资“寒冬”数据的背后,是赛事停摆带来的内容真空。当今各大体育赛事已经自成有机的商业整体,许多国际品牌性赛事更是在多年的运营中已延伸发展出了成熟的“周边”产业链。从NBA骤停到CBA和中超的延期开启,ATP与WTA部分赛事停摆或空场,再到其他各项国际体育单项赛事的赛期调整,以及原定于2020年7月举行的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2020年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体育运动员,还有大量主营传统体育业务的赛事公司,不仅门票、转播收入骤减,由品牌赛事带动的“周边”经济营收也大幅下跌。

进入2021年,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大型体育赛事完全复苏尚需时日,资本还会进场吗?

中信资本私募基金运营合伙人杨东为坦言,未来体育创投会更关注商业模型和现金流,“不能靠讲故事”。

虽然创投数据反映2020年投资者在疫情期间,对风险系数较高的体育创业态度更为审慎,但业界不少投资人仍然乐观地认为低潮过后2021年会有更多机会,尤其是传统体育之外的体育新消费市场。

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傅忠红认为,2020年体育产业已经触底,但大家还是会在细分市场里去扶持头部公司,“面对2021年,我认为电竞、健身器材领域还是有机会的,未来像Peloton一样的头部公司,一定会出现在中国。”

健身赛道尤获资本青睐

2021年1月11日,上线6年的运动科技公司Keep披露已经完成3.6亿美元的F轮融资。迄今为止,Keep已累计进行了8轮融资,获得超过了6亿美元的支持。

Keep是一款具有社区属性的线上健身工具类产品。记者查询启信宝数据发现,2020年6月,Keep所属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发生了变更,增加了组织体育赛事、从事体育经纪业务等新业务内容。

Keep的快速扩张并非个例。2020年疫情重挫依赖线下消费的体育产业,但健身业却逆势上扬,尤获创投资本青睐。2020年体育投融资数据显示,在国内的体育投融资市场,健身/瑜伽领域以33起投融资事件遥遥领先。其中,主打健身“魔镜”的家庭科技健身品牌FITURE,以及居家走步机品牌金史密斯都在当年内完成了多笔融资。

近期多家机构发布的年度报告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德勤《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研究发现,主打线上内容教学、社群建设的运动健身类APP在疫情期间月活跃用户量较上年疫情前同期增长超过20%。报告认为,并且长期来看,疫情客观上是全民健身意识的大科普,健身房行业作为大健康的核心板块,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并趋向多样化,同时疫情还加速了健身行业的线上化布局。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提供的市场调研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判断:疫情之后线上健身用户增长为23%,其中有6%的用户在疫情后更多使用线上健身,3%的用户刚刚开始使用,而有意继续线上健身的用户为60%。

2020年,健身赛道成为了穿透体育“寒冬”的一股“暖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部署,都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

这让许多经营者重新看到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商机。对于疫后的机遇,刚刚完成千万元B轮融资的某健身课程平台合伙人告诉记者,从健身领域来看,能明显感觉到公众对运动健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以前更多地是凑热闹或者只是参与的状态,到比较清晰地明白为什么要去运动、健身。

毫无疑问,无论是投资方、中介机构还是经营者自身都看到了疫情后全民健身意识提高给健身行业带来的机遇,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关键还要看能否将健身意识转化为“刚需”消费。

一家户外运动服务商的负责人坦言,当前大众对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增加,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课程和教育,都将是未来需求的增长点。然而,他也审慎地看到,“真正的需求还要挖掘,我们的体育产业必须要和其他的一些刚需行业产生联动、互动,才能从生意的角度保证我们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李靖云)

洪晓文

评论版编辑/智库研究员

毕业后即投身于社会智库事业的“智库人”,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多元、更专业的时事评论。长期追踪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聚焦新兴产业、城市治理、人口结构等话题,欢迎交流,微信:1356036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