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支持高校在大湾区设立新校舍,对广东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

创新教育王帆 2021-01-18 17:16

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有望迎来大发展。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香港高校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办学。

近日,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通过视频会议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会面,讨论高等教育界最新发展。她表示,对于部分院校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新校舍,她欣赏这些院校长远的目光和承担,并表示政府会继续支持有关项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除了已经招生多年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公开信息显示,已有5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披露了5所香港高校的落地进展或意向,分别为广州、东莞、佛山、肇庆和深圳。

一般而言,完全新办的大学需要从本科生教学开始做起,再逐渐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但合作办学则不同,根据已有的公开信息,大部分在内地办学的香港高校,甚至可能一开始就更加侧重研究生教育。

譬如,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介绍,首阶段将培养4000名研究生,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

笼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无疑将给广东高等教育带来发展空间。而从一个更为具体的角度来看,相比于本科专业,研究生代表更高的办学层次和教研水平,也往往更有助于吸引到高层次教授、人才。

2019年,广东省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仅为12.96万人,大幅低于北京、江苏、上海等地。伴随着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校舍,未来,广东省培养的研究生人才有望实现较快的增长。

香港高校加速“北上”

早在2005年,就有香港高校在广东落地。经教育部特批,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携手于2005年创立,坐落广东珠海市。

2014年,教育部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到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连续第五年成为广东省内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高校到内地办学并未形成风潮,直至近几年,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落地,香港高校也加快了“北上”办学的步伐。

其中,2018年,香港科技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州大学签署协议,合作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目前,校园已在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

2019年7月,在一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活动中,东莞市投资促进局领导介绍,香港城市大学初步决定在松山湖高新区建设第二校区。目前,校区已完成选址,一期校园预计在2021年动工,力争2023年上半年建成。

2019年11月,佛山市和香港理工大学、广州市合办的香港理工大学广佛校区签约落地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2020年,香港理工大学(佛山)被列入了广东省年度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估算投资307亿元。

2020年4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肇庆市与香港公开大学在肇港两地远程签署香港公开大学(肇庆)合作办学协议。

2020年5月,深圳《南山区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其中透露,争取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一批高水平院校落地。

根据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了最新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共有7所香港高校进入榜单,其中5所进入世界前100名,并且排名较上一年均有提升。

香港大学由上一年的25名上升至22名,排在了北京大学之前;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分别进步了3名、5名和4名;上一年跻身百强榜单的香港理工大学进步最为明显,由91名提升至75名,进步了16个位次。

林郑月娥在上述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的视频会议中亦总结,优质的大学是香港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优势。

在广东省的观察人士看来,香港对比此前正更加积极地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支持香港高校在大湾区设立新校舍,正是表现之一。

广东研究生教育有望迎来大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9年,广东省本专科在校生人数205.4万,这一数字仅次于河南与山东,位居全国第三,排在广东后面的是江苏,本专科在校生数量为187.4万人。两大直辖市北京和上海同期的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分别为58.6万人和52.63万人。

从这些数据来看,广东省称得上是高等教育大省。但从培养层次来看,广东并不占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编写、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根据2017年数据计算,广东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为1.35:1,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市。

再比较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广东省2019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仅为12.96万人,大幅低于江苏省的21.5万人。而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大幅低于广东的北京和上海,同期的在校研究生人数分别为36.1万人和16.49万人。

对于广东省的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普通本专科人才培养结构仍有优化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这既意味着培养更多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事关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教授等。

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陈繁昌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内地的体制下办一所新的大学,首先只可以有本科生学位,慢慢通过评审才可能有硕士学位,之后才是博士学位。但你要办一所研究型的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话,怎么请好的教授?

以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为例,2012年,南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直到2016年,南科大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学生在南科大进行培养,授予哈工大毕业证和学位证。

南科大相关负责人曾对此表示,南科大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研究生培养平台,是空谈,在没有教育部批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平台前,将尝试和境内外大学合作的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解燃眉之急。

2018年,南科大入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力学。一般而言,高校获授予博士学位授权点需要8-10年时间,南科大已经属于较快获得。

相比之下,合作办学很大程度避开了这种“渐进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阻碍。譬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位校办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学校自立校开始,就是本硕博一起招生的;只要教授有相关资源,招收硕士、博士相对不受限制。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不久前也披露,拟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办学总规模为6000人。

随着香港几所合作办学高校的陆续招生,广东省在校研究生人数有望快速增加,而更高的办学层次将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教授、人才赢得更大的筹码。

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之间同样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林郑月娥此前在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透露,正研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与深圳和大湾区的创科协同发展,其中一项正是与深圳商议推出“联合政策包”,吸引海外华人回流香港、深圳;同时,特区政府希望借提供职位、资源支持,吸纳海外学者,让他们可带着课题和研究生回来做研究。

(作者:王帆 编辑:周上祺)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