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获批 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
新突破!
1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博雅辑因获悉,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批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的临床试验申请。
据了解,此次计划开展的临床试验内容包括:评价ET-01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开放的临床研究。主要目的为评价ET-01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单次移植的安全性、植入成功率;和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Hb)总体水平和胎儿血红蛋白(HbF)水平及比例的影响。
ET-01是一款处于研发阶段的、自体的、体外基因编辑疗法产品,此次获批开展的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的、单臂临床研究,该项研究将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评价ET-01单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博雅辑因曾于2019年12月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发布了ET-01的部分数据,重点介绍了其临床级规模化生产,以及支持其后临床试验的体外和体内的临床前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显示在ET-01中,供者自体的CD34+造血干细胞的特定DNA靶点被高效率和高精准度地修饰,在体外分化后的红细胞中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及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安全性。
资料显示,地中海贫血是指一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致使珠蛋白肽链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根据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的种类不同,一般将地中海贫血病分为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γ地中海贫血、δ地中海贫血、δβ地中海贫血和εγδβ地中海贫血。临床上,最常见的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由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HbA, α2β2)的两种多肽链(α或β)之一减少所致。
同时,按照国际地贫协会的分类及临床特征,地中海贫血可分为输血依赖型地贫和非输血依赖型地贫,输血依赖型地贫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输血才能维持生命,如不予输血,将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早期死亡。
其中,β地贫患儿出生后病情进行性加重,除贫血症状外,易并发脾肿大、发育落后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受损,因此50%重型地贫患者5岁之前夭折,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少能活过20岁。
输血依赖型β地贫患者,目前标准疗法是每2-5周输血1次,且定期使用祛铁剂减轻铁负荷,但患者生活质量依旧受到影响,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临床实践上绝大部分病人都难做到终身坚持治疗,依从性差;同时长期输血导致的铁过载,损害心脏和肝脏功能,导致心衰死亡和生长发育障碍。
人体红细胞都是来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健康人来源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一次性治愈地贫,但是有一定的移植风险和免疫排斥的副作用,而且全相合供体稀少。为了扩展供体范围,非全相合移植成为一种探索试验性疗法,但移植失败风险高,来自预处理和免疫排斥的副作用大。
中国的患者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非常巨大。根据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的数据报道,中国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超过3000万人,其中重型和中间型的地贫患者超过30万人,广东和广西等地区最严重,地贫基因携带者超过总人口数的10%。
据了解,ET-01是中国首个获批的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也是首个获批的造血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申请。作为国内没有先例的创新型疗法,2020年10月27日受理IND申请,在法规规定的6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通过。
实际上,随着生物技术科技的进步,相关监管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中国针对细胞和基因疗法领域的监管政策正在日益完善:近几年,国家卫健委、药监局等政府部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干细胞临床管理标准》、《细胞治疗技术指导原则》、卫健委就临床试验中生物医疗新技术应用规范征求意见、卫健委就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等。
2020年9月30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开征求《基因转导与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指导原则中指出了针对基因编辑疗法的药物开发相关指南,这体现了国家监管机构在当前包括基因编辑疗法在内的细胞和基因疗法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基因编辑疗法的关注;也体现了监管政策的与时俱进。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