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人大:垃圾分类“暗访”常态化,城中村投放点超400个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之一,广州提出要高水平打造垃圾分类样板城市。
垃圾分类并非是一时之事,而需要“久久为功”。为此,天河区人大常委会与区委、区政府同频共振,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垃圾分类工作,创新建立人大代表常态化暗访机制,以高校垃圾分类工作为监督突破口,推动垃圾分类监督工作实现全链条、全覆盖、多层次监督。
创新暗访常态化机制
据了解,天河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构建代表全覆盖常态化暗访机制,以人大街道工委为单元,组织四级代表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校园和小区、直插现场的做法,随机暗访;采取明察与暗访、蹲点和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代表们深入群众摸实情,听真话,深入现场看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
其中,天河区高校数量大、分布广,但高校垃圾分类基础薄弱。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先以中心城区高校为切入点,发动属地街道联组代表,日巡夜访中心城区华工、华农、暨大、华师等高校垃圾分类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邀请高校代表、高校领导与区城管局领导一同召开高校垃圾分类座谈会,搭建沟通对话平台,传导压力,共商高校垃圾分类工作,有效破解高校垃圾分类“老大难”问题。
在中心城区高校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天河区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复制、推广经验做法,以点带面积极推动东北部地区高校垃圾分类,并督促区城管部门成功出台《天河区高校垃圾分类工作指引》。经过持续跟踪问效,有效推动天河区高校垃圾分类持续向好,全区44所高校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从无到有,目前已在高校院内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210多个,设置分类容器1500多个,44所高校每天分出厨余垃圾约60吨、可回收物近100吨。
此外,天河区人大常委会推而广之,把监督高校垃圾分类的做法运用到城中村,利用村公司董事长既是人大代表又是村公司负责人的双重身份,以召集村公司董事长开座谈会、搞调研、组织观摩等形式传导压力,促动25个城中村垃圾分类。目前,全区城中村垃圾分类全面铺开,设投放点400余个,并全面推行分类投放。
四级齐动织密监督网络
目前,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向全区人大代表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倡议》,广泛动员全区四级人大代表深入暗访。目前,除279名区人大代表主动参与暗访外,69名全国、省、市人大代表也参与到监督。
此外,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将履行监督职能与发挥代表作用有机结合,推动代表发现和反映问题从整体上得到解决。
比如,支持政府理顺体制机制暗访反映的问题,针对无物管小区、城中村站桶引导经费不足问题,区人大常委会主动对接区政府、区财政局,建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站桶,并追加5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站桶。
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监督新模式,区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创新开展“随手拍”活动,在“天河人大微信公众号”以及天河人大APP中开设“随手拍”功能,为代表打造高效、便捷、畅通的“指尖”上的履职平台。
11月份“随手拍”开通以来,就有50多名代表通过“随手拍”参与垃圾分类暗访监督,提交问题照片80多张。
一系列监督“组合拳”,有力地推动天河区垃圾分类提质扩面,实现天河区垃圾分类全域覆盖,全区826个强制分类单位、1004个住宅小区、25个城中村居住片区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分类投放环境持续优化,投放点达标升级从6月份的45%提高到100%。绿色成效显现,实现了“一降两升”,与2019年相比,其他垃圾量下降15%,厨余垃圾量上升22%,可回收物量上升20%,全区资源化回收利用率达39.9%,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下一步,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用好“天河人大微信公众号”以及天河智慧人大APP“随手拍”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天河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陈洁 编辑:钟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