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大代表吕国林:加快轨道建设,实现“内湾半小时”通勤

2021广东两会访谈录陈洁 2021-01-25 16:39

“我身边好些同事住在东莞,在深圳上班,单程通勤30-50公里,需要2小时左右,怎么充分节省他们在路上的时间?如果加快轨道建设,‘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的通勤目标将不再是梦想。”

1月25日下午,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通道”上,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专业总工程师吕国林表示。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构建了涵盖海陆空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世界级枢纽群功能持续完善。去年3月开始,机场群、港口群快速恢复运转,广州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均列全球前五,广东省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一万公里,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铁建设总里程达到2100公里,实现了20个地市通高铁,全省人民的出行效率与幸福感大大提升。

“以我本人为例,我老家在湛江市,开车回家不堵车的话约6小时,2018年国庆假期回家我开了足足14个小时。现在好了,深圳至湛江通了高铁,我回去只要三个半小时,真的是非常方便。”吕国林说。

目前,在"双区"背景下,吕国林认为,未来应重点围绕湾区高质量互联互通,在加速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服务方面下功夫。

“现在我们都市圈内的城际出行已成为常态,比如深圳与东莞、惠州的日均跨市出行人流量已经超过100万人次。让老百姓的城际出行更加便捷,我认为加快大湾区的轨道建设是关键所在。”吕国林表示。

但是,目前在城际铁路建设、跨市轨道对接上,仍存在审批建设模式制约、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难题。吕国林建议,借助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探索跨区域统筹协调体制机制,明确省市事权、责权划分,按照"一个城市"的规范标准去推动区域轨道建设,为市民提供"公交化、便捷化"的城际服务,为湾区内的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使湾区以后的出行能从走得了到走得快。

此外,未来还要借助智慧化、信息化的手段,让湾区出行“走得好”。

“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重点推进一批智慧枢纽、智慧高速的建设,推动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数据互联互通,为市民出行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出行服务。建议率先让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先行示范,打造出都市圈交通‘最亮双眼、最强大脑、最快双手’的样板,实现运行一张图、出行一张脸、货运一张单。”吕国林指出。

(作者:陈洁 编辑:李博)

陈洁

政经版记者

关注人口、老龄化、交通、环保、心理健康等领域。邮箱:chenjie@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