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二):2020中国大健康行业十大发展热词

21新健康21新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朱萍,唐唯珂,卢杉,陈红霞,徐旭 2021-01-26 20:06

疫情之下,2020年中国医药大健康行业各细分领域炙手可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前言:

随着中美新冠疫苗在全球紧急投入使用,2021年在希望中拉开帷幕。

为了更好迎接未来挑战,把握发展机会,21新健康研究院从政策、产业和产品三个纬度,总结梳理了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脉络和兴奋点,重磅发布“数读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希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挖掘内在生存逻辑,在不确定性中探寻行业发展支撑点。

医药健康是强监管的行业,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为此,21新健康研究院重点梳理了“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十大政策热词”,希望通过剖析一个个政策关键点,来解构2020中国医药政策发展的变与不变,希冀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政策驱动力。

产业热点是行业发展趋势的集中暴发,为产业指明了重点发展方向。2020年虽说困难重重,但是中国大健康产业依然亮点纷呈,21新健康研究院为此推出了“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十大发展热词”,期望通过产业拼图找到燃点背后的深层内在逻辑。

大健康行业,政策与技术是主要驱动力,新药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结晶。而新药审批又事关企业投资与研发方向。没有新药获批上市,就没有商业化,企业也就没有生存之本。为了深刻把握中外新药发展脉络与动向,21新健康研究院特推出了“2020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十大获批新药榜”、“2021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新药榜”。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回首来路,方知长路。

未来,21新健康研究院期待与广大医药健康企业一路同行,用智慧与思考,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稳定发展路径,助推行业创新升级。

【发展热词1】新冠疫苗

数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9日,全世界共有232种新冠疫苗处于活跃研发状态,其中60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处于三期临床试验的15种疫苗中,中国占据了5种。

目前,全世界已有四种新冠疫苗被批准使用:美国辉瑞/德国生物新技术mRNA疫苗、美国莫德纳mRNA疫苗、阿斯利康-牛津大学腺病毒疫苗以及中国国药集团灭活疫苗。其中,辉瑞mRNA疫苗已被批准在40多个国家使用,到2021年计划生产13亿剂。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疫苗通常被认为是传染病大流行的“终止键”,新冠疫苗可以算是是人类疫苗研发史上速度最快、研发路线最多的一个疫苗。

面对疫情肆虐,全球都在与死神赛跑。在疫苗研发时间上,也从以往的“10-15年”提速为现在的“最快18个月”,对比国内外疫苗,在研发路线上有明显的差异。国内研发灭活病毒疫苗占比高,mRNA疫苗是国外发力重点。灭活病毒疫苗作用速度快、但抗原特异性较低。mRNA疫苗不需要长时间选育菌株,仅需40天即可生产出来,具有独特的时间优势,但其研发技术门槛和要求高,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

中国国家药监局于2020年12月30日依法附条件批准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注册申请。三期临床试验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这款疫苗接种后安全性良好,接种两针后,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9.52%,对COVID-19的保护效力为79.34%。这一数据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不低于50%的标准。疫苗的保护效力越高,就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实现群体免疫。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疫苗累计接种超过了300万剂次,其中约6万人前往境外高风险地区工作,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证明,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成功不是偶然的,这既不是单纯市场演化的结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是取决于两个因素交互作用: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利益被承认,二是国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开展政治动员,这是一种尊重市场基础上的新型举国体制。换言之,知识积累和政策支持仅仅是静态的结果,新冠疫苗研发得益于协同体系及其运行。

【发展热词2】核酸检测

数读:

从2020年初到3月12日,国家药监局累计应急审批16个新冠肺炎检测试剂,包括10个核酸检测试剂、6个抗体检测试剂。其中核酸检测试剂的日产能达到近260万人份,抗体检测试剂的日产能也已接近100万人份。

据海关总署统计,从去年3月至年底,我国出口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10.8亿人份。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确诊和疑似病例不断增加,医疗物资严重短缺,核酸检测试剂盒在打赢疫情阻击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之下,体外检测(IVD)行业也上演了一场大变局。

2020年1月26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消息,宣布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1月28日再次批准2家企业2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产品;1月31日再次批准1家企业1个产品。一周内共有7家企业过审。以第一批获审的之江生物为例,从开始研发到获国家批准,多种工作同时进行,只经历了不到20天的时间,体现出了“中国速度”。

2月3日,工信部称,2月1日,试剂日产量已经达到了77.3万人份,是疑似患病者的40倍,产能恢复值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一盒难求”的状况得到改善,核酸检测试剂盒供给已经基本满足要求。

3月,国内疫情发展迈入新阶段,国内核酸检测试剂盒产能进一步提升。随后,4月8日武汉全面重启,国内疫情逐渐步入常态化阶段。8月5日,工信部表示,我国核酸检测试剂周产能达到了4648万人份,核酸检测设备周产能达到1200余台。不仅如此,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不断提升,检测时间也不断缩短,核酸检测试剂总体检出率已经达到95%以上。

按照传统的方法,以前一次检测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检测。其中,最快的一款产品30分钟就能出结果,“样品进、结果出”的一体化检测得以实现。

早前在国内疫情状况一片向好的同时,国产体外检测试剂盒就迎来了“出口潮”。截至5月11日,国内获得出口资质的体外诊断企业已达164家。其中,7家取得美国 EUA认证,154家欧盟CE认证,3家澳大利亚 TGA 认证。11月,该数字已升至446。

我国IVD产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市场需求意识也相对欠缺。然而,新冠疫情的突袭却刺激了国内IVD产业发展动能释放,也自然而然地弥补了公众认知不足,从而推动体外检测行业国产化大势袭来。

【发展热词3】口罩

数读:

2020年,中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截至2020年5月6日,我国共有347家生产企业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其中医疗物资(包括医用口罩)生产企业279家,非医生口罩生产企业68家。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从2020年3月到年底,在我国出口的主要防疫物资中,口罩出口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其中,医用口罩650亿只,占口罩出口量的三成。此外,出口防护服23.1亿件。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措手不及,作为个人防护第一道防线,口罩成了最紧缺的防疫物资。

据工信部介绍,我国口罩产能大约是每天2000万只,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只,医用N95口罩产能大约是60万只。

为了支援战“疫”,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大会战。

根据查询工商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之初的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国内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包括像比亚迪、通用五菱、中石化、富士康等知名企业。

到2月11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4%;医用N95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28%。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复工复产大幕的开启,口罩、消毒液等各类防疫物资需求进一步高涨。到2月1日至4月13日,全国超过2.8万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额温枪、消毒液、防护服、医疗器械”等相关业务。

在全国一盘棋,国家全面推动口罩企业复工达产,引导支持企业扩能、增产、转产大势下,到3月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连续快速增长,双双突破1亿只。

到4月8日,武汉全面重启,标志着国内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而此时国外疫情开始全面大暴发,“中国制造”开始从支援国内抗疫到全面助力国际疫情防控。

2020年12月21日,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国外疫情在2020年冬季二次爆发,形势比在春季的第一次爆发更加严峻,预计全球将产生更大的医疗物资缺口。国内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一次性耗材出口将出现二次高峰。除了普通的医疗防护物资,国产疫苗也在近期顺利出口了部分发展中国家,预计国产疫苗也将成为医疗物资出口的又一亮点。

【发展热词4】中药抗疫

数读:

2020年3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此外,中医的参与力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先后近800名中医专家,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参与一线救治。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快速、有效遏制疫情的国家。在这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全过程起效,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中医药服务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为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专班,针对疫情防控的各种问题通力合作。结合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化湿败毒颗粒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肺炎的新药,而清肺排毒汤是临床救治中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中药方剂。

2020年4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的适应症中。

随着中医药的作用得到认可,其市场接受度大幅提升,各地政府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多地发文支持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例如江西、陕西、安徽、湖北等各地中医药条例加速落地,持续释放利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信号。广东等省更是发布文件,将推动医保政策向中医药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受疫情需求刺激和利好政策叠加影响下,2020年中医药行业企业发展获得了强大助力。如“三药三方”之一连花清瘟颗粒所属的以岭药业,在2020年度业绩预告中显示,以岭药业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90%-110%,盈利115,235.21万元-127,365.23万元。

【发展热词5】线上问诊

数读:

根据平台2020年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已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截至2月16日晚8点,好大夫在线义诊总量超过151万人次。丁香医生则上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平台,及时同步疫情信息,截至2月9日累计访问超过13.69亿人次;同时,平台1月份问诊环比增幅134.91%,用户环比增幅215.32%。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新冠肺炎疫情自暴发以来,对餐饮、旅游、酒店等多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即使在疫情防空常态化的今天,旅游等行业也未能得到完全恢复。但与此同时,疫情也为一批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抗疫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开辟了第二战场,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阿里健康、腾讯医疗、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微医、1药网等多家平台相继参战。以其响应快速、远程问诊避免交叉感染的优势,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根据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31.28%。

同时,实体医院也进一步“上线”。根据动脉网,2019年,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逐渐进入高峰期,全年公开的中标项目有32个。2020年1-6月,全国已有29个中标项目,接近2019年全年数量。医疗国家队对“互联网+医疗”也表现出了十足的重视。

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势明显,获得了国家层面频频发文力推,为互联网医疗驶入发展快车道扫清了障碍。如2020年11月,《药品网络销售监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对网售处方药指明方向,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和展示处方药信息;同样在11月,国家医保局官网公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表示支持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

根据Analysys易观统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近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未来,5G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与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协同发展,互联医疗终端设备,实现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提质升级。

【发展热词6】PD-1

数读:

目前,国内PD-1单抗形成了“4+2”竞争局面(4家国产药品以及2家进口药品)。除O药和K药两款原研外,国内有信达、君实、恒瑞、百济神州四家PD-1产品,各家或通过医保或积极拓展适应症以占据一席之地。

有数据表明,2030年全球PD-1及PD-L1药物市场规模或可达到789亿美元。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各企业也在加速产品研发进度,抢食市场份额。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2020年12月28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出炉。本次调整,共对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谈判成功。

其中,作为重磅创新药物的PD-(L)1备受市场关注。在中国上市的PD-(L)1药品,除已进入医保的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外,其他7个PD-(L)1药品均参与此次谈判。其中包括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默沙东的K药等4个进口药,以及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3个国产药。

此次谈判意在为疗效明确且临床必需的创新药提供准入机会,通过及时谈判纳入目录,以“以量换价”方式加速创新药放量。最终,三款国产PD-1创新药(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全部谈判成功进入医保目录。

近年来,PD-(L)1免疫疗法正在成为市场红海。目前国产PD-1企业有四家,信达生物是第二款获批的国产PD-1,其PD-1单抗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2019年2月22日正式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2019年底通过谈判成功进入医保,成为首个纳入医保目录的国产PD-1。

作为科技重大专项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达伯舒上市实现了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重大突破,加速了我国医药研发由仿制向创制、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进程。

根据财报数据,四家国产PD-1药物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9年,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实现销售10.159亿元;恒瑞医药未在财报中具体披露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额,业内猜测称其2019年实现了约10亿元的销售;截至2019年底,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销售额达7.74亿元;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于2020年3月在国内商业化,2020年一季报显示,该产品实现约1.457亿元的收入。

目前,医保目录谈判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品种进入医保谈判的意愿和速度正在提升,医保谈判已成为创新药放量重要催化剂。随着政策逐渐落地,医药行业不确定性将逐渐消除。

【发展热词7】18A

数读:

2018年4月,港交所在上市机制引入了三个新章节,首次为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和新经济公司敞开大门。此后共有109家新经济公司赴港IPO,其中包括21家生物科技公司和8家第二次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4560亿港元。

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一年之后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40家,总市值逾2.79万亿元,合计融资2179亿元。受益于医疗需求持续增加,2019年度科创板生物医药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14%。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从港交所18A新规到科创板开板,从香江到沪上,众多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征战”资本市场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2020年国内医药健康企业更是迎来上市潮。受上市要求的放宽影响,A股科创板、创业板以及港股出现生物医药企业扎堆上市的情况,这些新股正在一步步重塑中国医药市场。

创新药研发长周期、投入大、高风险,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和催化。截至2020年底,港交所一共有3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IPO融资总额达到了874亿港元。科创板有20家制药企业上市,其中包括7家未盈利公司,IPO融资总额达到了347亿元人民币。

从股价的表现来看,港交所30家公司有18家实现了正增长,21家跑赢恒生指数,2家涨幅超过200%,平均涨幅29%。同时有12家公司破发。科创板20家公司中16家相对首发价格上涨,平均涨幅82%,3家破发。

截至2020年12月底,新经济公司占香港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提升至29%。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称,“自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第18A章,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以来,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从深层次上讲,市值反映一个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潜力。对于医药健康企业,这最终来源于个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和支付意愿。要特别注意的是,新兴市场的医药健康行业具有独特的增长维度,随着各国建设或现代化升级医院和治疗基础设施,将带来各年龄段人群对医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普遍增加。

中国的医药健康行业已经明确呈现出防御性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也有曲折蜿蜒,2020年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破发,一是IPO上市的时候股价相对较高,二是上市之后没有达到此前预期,三是受竞争格局影响。

2021依旧还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在排队IPO,2020年的新药审批也在告诉企业和投资人:创新药是重要方向。

【发展热词8】License in/out

数读:

从2020年数据看,License in 项目很多超过了1亿美元,而2020年百济神州与Assembly Bio、联拓生物与BridgeBio Pharma合作金额超过5.3亿美元。其中,百济神州是2020年国内选择License in最多的公司,研发管线一直都以肿瘤为主,其中引进的CTLA-4引入BioAtla的肿瘤微环境条件活化抗体技术(CAB),解决CTLA-4抗体的毒性问题,这使得目前百济神州免疫检查点布局囊括了PD-1、PD-L1、TIM-3、TIGIT、OX40和CTLA-4。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License in(许可引进)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所追捧的一种有效快速发展的方式。

区别于传统的以医药公司自己研究新药,或收购创新药公司为主的两种投资方式,许可引进(License in)是一种产品引入方式,核心是“产品引进方”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按品种开发进展)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

近年来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License in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将更好地丰富企业产品线、产品可以快速进入市场、拥有完整知识产权。

从目前来看,国内进行license in项目引进的公司主要具备以下特点:本身资金充足,具有购买能力,在相应领域具有学术推广能力或销售能力;具有将有潜力的新药打造成重磅品种的能力和前景;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引入的品种完成临床试验推向市场。    

License in的项目中,肿瘤领域依然是热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不是热门的感染领域近年交易项目激增。

未来生物制药行业在政策红利、资本介入的影响下,License-in模式将逐渐在国内普及,更多药企将实现这一经营模式,而制药企业之间将通过项目许可(License in/out)的方式,探索出更加开放、创新的研发模式。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license out案例也在逐渐增多。这除了与我国药企研发实力增加有关外,可能还与我国在2017年6月正式加入ICH、相关政策鼓励等因素有关,此外中国本土个别研发实力较强的药企已经具备的license out管线的能力,其中包括和记黄埔、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

2020年6月,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聚焦于研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多个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治疗产品。如罗氏行使其全部选择权,则将向信达生物支付总计1.4亿美元款项,以及,如果所有产品均成功开发及商业化,支付产品开发、获批和销售等总计约19.6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此外还将支付每个产品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

从被授权方看,以往交易对象更偏向于如阿斯利康、礼来、强生等这类的跨国巨头企业,而近两年交易的对象则不再局限于那些巨头药企,而是更加的广泛多元化,合作的企业涵盖美国、英国、韩国、印度等多个地区,交易产品也大多数是时下热门的抗肿瘤产品。

【发展热词9】呼吸机

数读:

根据工信部2020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自去年2月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近2.9万台各类呼吸机,在当时医疗资源紧张的背景下,除常规的医用无创呼吸机以外,家用双水平呼吸机也投入使用,其需求也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2020年3月到年底,据海关总署通报,中国总共出口了呼吸机27.1万台,其中无创呼吸机21.2万台;病员监护仪66.3万台,红外测温仪1.19亿件。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医疗器械在战“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医疗机构在抗疫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医疗器械高达上百种,其中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试剂盒等是“高光”产品。

在武汉疫情期间,大家对一次次把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救命机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广为熟知,而这类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国产化,依然任重道远。据统计,2018年整年国内使用ECMO不到4000例,且目前国内厂家主要生产普通膜肺,使用时间较短,国外生产的长效肺,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涂层,能持续较长时间使用。此外,生物相容性涂层技术缺乏、对于离心泵的研发不足等都制约着ECMO国产化。

事实上,当前,技术水平、产品性能仍然是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最核心的差距,使得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医疗器械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中。

不过,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中国厂商的技术水平正在逐步接近进口厂商。但这种国产替代并不能一蹴而就。以家用呼吸机为例,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仍旧以澳大利亚的瑞思迈、美国的飞利浦为主,中国的鱼跃以及怡和嘉业也在追赶。在高流量氧疗仪市场这种进口产品的垄断更为明显,目前,费雪派克作为全球高流量氧疗仪龙头企业,在2019年销售额为2.8亿美元,其市场份额为第一,占全球高流量氧疗仪市场约88.3%的份额。其次为TNI,占比约为6.2%,其2019年销售额为1,960万美元。全球高流量氧疗仪市场较为集中,其他厂家仅占市场份额的5.5%。

2020年疫情影响下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严重破坏也为初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机会。在中国快速恢复社会秩序、全球进入疫情加速蔓延的阶段,中国的抗疫产品成为全球需求最为旺盛的紧俏产品,随着患者健康管理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对呼吸和睡眠疾病治疗的了解不断深入,包括患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提升,进口替代这个医疗行业时刻在进行的话题将始终以时间为轴徐徐展开。

【发展热词10】医药牛股

数读:

2020年12月31日,A股继续红盘收官。沪指全年上涨近14%,深成指累计涨幅逾38%,创业板指全年大涨65%,创下2015年以来最大年涨幅。从个股涨幅来看,“2020牛股之王”不出意外诞生在医疗行业,由英科医疗(300677.SZ)当选,年涨幅超过1400%。

2020年牛股TOP50中,生物医药行业关注度空前,除了英科医疗(+1428.06%),正川股份涨幅320.18%,振德医疗涨305.67%,硕世生物涨236.49%,达安基因涨228.31%。

21新健康研究院解析:

2020年,医疗企业在疫情之下呈现出了更坚韧的一面。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让全人类集体面临了一次传染病的威胁,以此蔓延至各行业的影响大多纷繁且消极,始终冲在“一线”的医疗行业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格局。

一方面,2020年国内医药股走势相对强势,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51.10%,跑赢沪深300指数23.89个百分点;医药板块动态市盈率45倍,高于37倍的十年均值;相对沪深300的溢价率181%,低于222%的十年均值。

疫情对于创新药物的急迫需求和与之相关的投资和后续思考,正在重塑出全球制药格局的新面目,医药上市公司的表现则更加直接地反映在股价和市值表现上。

根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最新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中,医药生物占据56席。生物医药企业市值前十分别为恒瑞医药、迈瑞医疗、京东健康、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爱尔眼科、阿里健康、智飞生物、翰森制药、长春高新。它们的市值大涨均或多或少受益于疫情。

恒瑞医药手上有多款创新药获批上市,符合未来市场预期;迈瑞医疗的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在疫情中表现抢眼,国内外订单大幅增长;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所在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在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促使监管层频频发文推动互联网医疗接入医保等政策落地;智飞生物为疫苗概念股,长期受益。

此外,前十五名“优等生”中还包括作为本土创新药企的代表百济神州,跻身至第12位,CRO龙头泰格医药排名14,拿到了BioNTech手上mRNA新冠核酸疫苗权益的复星医药排名15位。

疫情盘活了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疫苗(生物制品)、口罩(医疗防护类产品)等相关细分市场,资本市场情绪反复发酵。

2020年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上涨超过52%,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六;个股方面,366只医药股中有39只录得翻倍收益,且大部分是疫情相关个股。2020年报业绩即将出炉,分行业看,按申万一级行业划分,医药生物板块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最多,达108家,有65家业绩预增,36家业绩预减,7家业绩不确定。其中,达安基因预告2020年净利润增长约20亿元~22亿元,同比增长2069.63%~2286.59%,目前增速领跑医药生物板块,主要由于市场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幅增加。

 

(作者:21新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朱萍,唐唯珂,卢杉,陈红霞,徐旭 编辑:徐旭)

唐唯珂

产经版记者

重点关注大健康、零售和文旅领域。从基因科技、生物制药、互联网药店到商超数字化,酒店业变革都欢迎来聊,邮箱:tangweike1125@126.com

卢杉

资深记者

关注医药和吃喝玩乐,可以聊新药研发也可以聊“买买买”。

陈红霞

华中区域记者

关注华中省份产业、区域经济、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动态。邮箱:chenhx@21jingji.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