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苗接种紧急接力!广东企业出海有保障
为统筹做好境外机构(项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要求,全力保障出国人员健康安全,广东省“走出去”能源基础设施产业联盟(下称“产业联盟”)联合广东南粤公益基金会,组织为因项目出国员工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1月29日,来自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28名因项目出国的员工,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而此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能建广东院”)的21名员工也在该院完成了疫苗接种。
企业出海背后的紧急“驰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国能建广东院、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在东南亚、非洲、哥斯达黎加、秘鲁等1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海外项目超103亿美元,派驻境外工作员工超300人。
今年,广东上述3家出海企业积极研判疫情形势,按照既定计划大力推进海外业务,近期根据各海外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急需要派遣49名员工出国工作,以保证各投资项目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海外能源建设项目工程需求增大,作为广东‘走出去’的代表企业,我们营业收入连续几年都维持在200亿元左右,而海外占到了90~100亿元。”1月27日,中国能建广东院市场开发部部长助理詹俊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如何保障出国员工的健康安全,成了摆在出海企业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经多方协调,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承担了“产业联盟”3家企业共49名外派出国人员的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务科科长林伟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作为广州市应急医院,自2020年12月11日起就承担了新冠肺炎疫苗紧急接种工作,先后为出国人员及交通、医疗等行业的重点人群完成了接种,目前医院已经完成了7000多例疫苗接种,未出现一例严重不良反应。
2021年1月26日,在了解到3家出海企业的实际需求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了积极协调,为49名外派出国人员预约了疫苗进行接种。“目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每日约可完成400-500人次的接种工作。”林伟华说。
除此之外,广东省南粤公益基金会和广东省南粤文化交流中心,积极动员了芳华国际控股(广东)有限公司向“产业联盟”捐赠了1000套个人防护用品,为出海企业外派出国人员提供更多一层的安全防控措施。
“我们听到广东出海企业的需求后,公司毫不迟疑就决定捐出一批防护用品,希望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出一份力。”芳华国际董事长杨栩楷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出海企业提出员工接种疫苗需求到第一批接种疫苗,整个接力过程不到24小时。
并船出海凸显产业共赢
据了解,广东省“走出去”能源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是由中国能建广东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 7家单位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服务型战略联盟体,旨在为广东出海企业搭建“走出去”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
詹俊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组团式产业联盟如今依靠并船出海模式,实现了很好的发展,这背后是一种产业共赢的思路。
“例如,产业联盟内既有中信保等保险类企业,可以为出海项目提供风险担保,也有珠江投资等投资企业,而中能建广东院可以做项目设计,整个产业链不同性质的企业实现了‘投建营’一体化。”詹俊能说。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2017年以来,广东根据国家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语言文化、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中国国内差异很大,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也是广东省“走出去”能源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的初衷。詹俊能直言,成立产业联盟的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出海风险共担、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极大地提高了广东能源基础设施行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作者:李振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