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智库研讨会:专家共议科创攻坚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洪晓文
2021-02-05 05:00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依旧存在技术“卡脖子”的情况,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十四五”开好局,2月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的智库发布周之“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与科创攻坚”圆桌研讨会在线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在线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陈文玲 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的中小企业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主体

所谓“卡脖子”技术,就是指需要通过长期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或者原始创新,从而获得的关键性技术、独特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一旦这种核心技术形成,就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绝对优势,这种技术优势,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和意义。

从国际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全产业链在中国的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箱包等传统制造业,在国内大循环过程中无障碍、无堵点、没有卡脖子技术问题。第二类,产业链大部分在国内、有一部分转移到国外的产业。比如,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近年来有转移现象,但是产业链主体在中国,因此不构成技术瓶颈。第三类,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盈利水平比较高、国际产业分工比较复杂的产业链,比如半导体、飞机、汽车等行业,一些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有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就会形成“卡脖子”问题。

对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一方面,中国要补上短板,突破相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坚持多边主义,争取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争取基于合理规则的良性竞争环境。

立足长远,“卡脖子”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国家战略问题,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领域的问题。因此,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国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基础教育的持续投入,并且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创新方式中,更多地选择原始创新。

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条件。广东作为经济大省,GDP已经超过11万亿元,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以深圳为例,它作为一座创新之城,形成了以头部企业为主的创新产业链,其奥秘就在于既有华为、腾讯、大疆、中兴通讯等头部企业,同时围绕着头部企业,还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全产业链创新的主体,虽然可能名不见经传,但这或许是未来真正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比如在新基建方面,要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优势和巨大潜能,以数字化基础设施赋能新的生活场景,新的制造业态、服务业态、贸易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未来5G在中国的全覆盖,会使各种业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基于物联网的新业态和场景应用,能够使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充分凭借其5G技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等优势,走在科创攻坚的前列。

张光南 推动产学研融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粤港澳大湾区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机遇。第一,“天时”即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地利”,大湾区11座城市各具发展特色,在科技、产业、金融和商贸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既有世界工厂也有国际金融中心,具备产业链的完整性;第三,“人和”,科技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世界著名的大学科研院所,在企业研发方面也走在前列。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力科创攻坚的过程中,还需要优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联动需要进一步的政策优化。二是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亟待增强。三是制造与服务业要扩大联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四是要将过去制造业的规模提升向质量提升转变,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专利的转化率和转化质量。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如深圳、珠海等地加快建设大学或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校区,主要的考量是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和转化。一直以来,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一直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下一步除了需要提升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还需要有制度的创新,为学校和所在城市、所在相关产业之间提供更好的激励机制和成果转换机制。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的界定问题。比如,在公司里研发人员如何实现其专利技术的股权转化或者收入转化?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大学跟企业之间的产权边界又应如何界定?

因此,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个人和机构、和企业之间,应怎么进行产权的适度界定,从而充分发挥科创激励的作用。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则要将在学校里的“学有所成”和在学校外产业中的“学以致用“充分结合起来。

“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的时间内,粤港澳大湾区发力科技创新,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第一,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专利研发后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具备完整的产业链。第二,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品生产后,还要通过营销等专业服务,实现更好的市场商品化。第三,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即使产品销售表现优秀,企业也需要持续的资本支持以支持产品质量的提升,这就涉及到融资上市等问题。

顾乃华 加强城市转型和区域联动,推动产业发展转变为“创新模式”

在大湾区内,东莞和佛山都是全国制造业大市,不仅因其经济总量大、工业总产值高,同时有不少闻名全国甚至全球的大企业。但同时,其中不少行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端,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式还没有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对于佛山、东莞等城市而言,要从服务区域、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理念出发,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协同起来,推动整个区域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应等统一发展。具体来看,至少要从两方面系统性解决。

第一是发展阶段。城市GDP迈入过万亿的门槛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规模扩张导致边际收益递减的约束效应会越来越凸显,因此需要调整城市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向制造业名城进行转型。

第二是区域联动。近年来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市圈等概念都要求一个城市在谋划发展的过程之中,注重发挥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动。比如一座城市在布局科技设施、布局产业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跟周边地区进行协同以及错位发展,既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也能确保为创新提供对应的广阔市场。

从企业成长的规律来讲,在技术难题解决之后,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之中,对应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迭代等则是更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聚集的生态。

因此,下一阶段政策制定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注重提升产业的全面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链,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的氛围,支持企业强化对产业链上技术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价值流的有效的管理。

第二,要坚持以构建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生态链的重要核心。鼓励企业在关键的技术、核心的领域、新兴的产业进行国际化的专利布局。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创新不仅仅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还要以专利加标准的模式来赢得国际话语权。

第三,要强化科技合作机制的建设。单靠企业单打独斗不足以很好地解决“卡脖子”问题,因此要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一方面要依托自身研发机构的科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另外一方面也要注重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进行联合攻关。

第四,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可以考虑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打造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的区域产学研合作联盟。

(作者:洪晓文 编辑:陆跃玲)

洪晓文

评论版编辑/智库研究员

毕业后即投身于社会智库事业的“智库人”,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多元、更专业的时事评论。长期追踪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聚焦新兴产业、城市治理、人口结构等话题,欢迎交流,微信:1356036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