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能不能及时上“车”?

首席商业评论2021-02-23 15:11

图片

小米为什么造车?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小米已经确定造车,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尚未确定。据消息人士透露,小米造车或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而近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了《澄清关于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报导》公告,回复造车传闻,称已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但还没有进入到正式立项的阶段。

造车消息刚一传出,不少人都觉得诧异。毕竟,“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一向跟汽车沾不上边的小米,为什么想要造车了?

第一,是小米这些年主营业务遇到瓶颈。如今,摆在国内一众手机厂商面前最明显的问题是,芯片短缺、美国政策困扰等,对于小米而言,尽管2020年位列世界手机出货量第三,但依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反映到市值上,小米离巨头的万亿门槛还差得很远,70年代生人的雷军,算是创业界的资深前辈,江湖地位、资历都不言自明,相比其他新经济公司,从市值上看小米多少有些尴尬,毕竟刚上市不久的快手,如今股价突破1.6万亿港元,是小米的2倍有余;而阿里、腾讯分别是小米的7倍、11倍。

雷军因此寻求自我突破,造车就是小米下一步战略的重大选项之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流出,小米股价就紧跟着一路上涨,目前市值已达7722.8亿港元。

第二,小米需要手机之外的新故事,如今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风口,也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

显然,智能化是汽车消费需求的下一个蓝海,资本都认识到这将是下一个重要增长点,汽车承载的场景以及相关的商业想象,更是巨头们所渴求的,通过造车,小米才能将用户的全生活场景打通,打造起更高的消费电子产业进入壁垒。

第三,小米这些年不断接触汽车,汽车所在的车联网场景符合小米的物联网战略。2019年,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一分为三,成立了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小米软件与汽车相结合,比如小爱音箱能提前为汽车做好预热启动等准备,车内也能反向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这也符合小米AIoT战略“万物互联”的想象,

从卧室到客厅到路上,个人电脑目前与办公场景高度适配,智能手机与移动办公、移动休闲适配,客厅、智能音箱与客厅生活高度绑定,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除了雷军本人投资多家造车新势力企业、拜访马斯克,小米也早有相关动作,虽然之前外界一提到造车都是否认或模糊态度。


图片

根据AI财经社报道,之前小米就悄然申请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和商标。根据天眼查信息,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经达834件,包括变速车档、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等,小米还在2020年6月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此外,小米也与多家车企有过合作经验,比如2018年,小米内部也曾启动过名为“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2019年,小米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威马汽车是首家与小米合作落地IoT车家互联服务的车厂,让远程控车和智能家居实现互相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还曾流出图片:“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联合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售价为84999元”。

这么来看,小米如果下场造车也是顺势而为,情理之中。

小米造车,靠谱吗?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度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问过马斯克“为什么要做特斯拉这个问题”,彼时的特斯拉还远未成长起来,马斯克回应道,“并不觉得造车是一门好生意,因为失败率远超成功率,但是对于这项终有人要完成的事业,并不希望等待其他人完成。”

马斯克本人都承认造车不是个好生意,雷军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对外表示不看好新能源汽车,雷军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大方向相对明确,风险可控时,小米推进得很快;而局面相反时,他的决策就会变得克制和谨慎。

据晚点报道,一位接近雷军的人说:“时间点让他(雷军)下定决心(造车)”。就现实条件,小米造车更大的可能性还是与传统车企合作,根据2020年9月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虽然降低了新造车入局门槛,但依然要求企业具备汽车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后入者小米很难单打独斗,更大的可能性还是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例如吉利和百度合作造车。


图片

在造车这条路上,小米的现金流是否充足?这也是人们最关心的,小米财报显示,小米在2019年通过经营获得了238亿元的正现金流,这一数字还算不错,但不容忽视的还有另外一个数据:投资现金流流出315亿元,投资现金流指的是企业的扩张支出,其比经营现金流更高,表示小米的自由现金流成为了负数。

而上一个爆雷的例子就是乐视,乐视是国内最早造车的互联网公司,其在2015年经营现金流+8.76亿元,但从投资方面流出了29.85亿;2016年经营现金流-10.68亿元,投资现金流流出则达到96.75亿元,这也导致乐视在现金流上出现了较大的窟窿,为后续爆雷埋下隐患。

企业涉入新业务,充裕的现金流至关重要。比如早已官宣造车的苹果,其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就更不用说。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足以支撑苹果的汽车野心。

虽然小米最近也通过增发等渠道募资,比如2020年底,小米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了近40亿美元资金。但整体来看,金额显然还达不到可以随心所欲的程度,放在造车上,估计小米在成本上也会多受现金流的掣肘,大概率会像做手机一样,在成本上无限压低。

与此同时,另一个可能是,小米造车在营销上也会大打性价比牌,比如被网友笑称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汽车的复杂度远高于手机、智能家居,在资本、渠道、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游戏规则也迥异于手机。

性价比将会是小米造车最大的亮点与优势,蔚来汽车合伙人张君毅指出,“汽车是一个资金、人才、技术都比较密集的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新进入者还是资本都要沉下心来,只有实干才能见到成效,这很考验企业的耐心和实力。”

小米在造车上的技术及人才储备也值得探究。在制造领域,小米的优势在于对供应链的把控,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

物联网技术也是小米正在大力发展的。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借助小米的物联网技术和生态链,车联网也是一个很好的想象,把车-家-人构成一套完整的生态链,小米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更深度的用户留存,从这个层面看,小米造车确实值得。

人才方面,对于小米而言,除了雷军牵头,必然需要几个得力干将,软件上或许可以自给自足,但硬件制造,品控方面,更大的可能还是从外界引入人才,与传统车企合作来抢占市场。


图片

首席商业评论通过合作的大数据平台查看小米近期的招聘职位,并未发现造车相关职位,部分说明小米造车确实还未正式立项,或还在物色高管过程中,另外,大概率在未来确定制造合作伙伴后另行成立合资子公司开拓业务。

有行业人士指出,汽车不是快消品,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销售体系都需要积累。这也要求进入汽车的资本必须耐得住寂寞,更要有耐心,认识到造车的长期高投入性。但好在小米品牌至少是有一定粉丝积累,所以在市场营销上,小米的起点并不比对手低多少。

综合来看,小米造车,可能是小米的必由之路,当然,找个靠谱的造车伙伴,成功概率会更大。

雷军能否制造下一个小米?

互联网界,论勤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劳模雷军。2011年刚做小米时,雷军跑遍各大工厂,逢人就问,能不能用2000块做一款最高性能双核手机,所有人都摇头否认。这让雷军相信,如果小米手机能把定价压在2000块,就一定可以成为爆款。

由此有了小米广为人知的性价比卖点。在今年2月,雷军和米粉年夜饭的活动中,在活动的晚宴环节,有米粉提出一个问题,问雷军小米今年会在研发上投入多少?

雷军表示,2020年,小米在研发上投入了100亿,2021年,小米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保持高投入,预计将增加30-40%,也就是130-140亿左右。

移动互联网的繁荣让小米吃尽了用户红利。近年来,雷军在各大演讲中,除了手机,提到更多的则是小米的AloT战略,小米的上百家生态链企业,上千种产品以及IoT平台上近2.52亿台的连接设备。

尽管小米通过尽早布局IoT生态环境,相较于其他几家手机企业夺得了先行优势,并且为小米贡献了不少营收,但是小米所有业务依托的根基——智能手机,如今却已经遇到了瓶颈。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遭遇增长天花板并不罕见,因此跨界更不稀奇,小米这家公司更是在不断折腾的路上,从最初的性价比、到黑科技、高端化,如今又把野心放到了汽车,不过自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制造行业。


图片

雷军曾写过一封公开信,名字叫《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在一大群企业家的回复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写了一句:雷军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的潮水方向。

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上,雷军说小米要“二次创业”,要深化“互联网+制造”,造智能车似乎就是同时实现这两者的最佳方式,小米如果选择在这个时机造车,想必也是出于一番仔细考量,先不论能否赶超或者做出一番成绩,但雷军的魄力与勇气确实可嘉。

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市场是零和博弈,对手在某个领域抢先,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可能,而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在电池持久度、现金流、安全性等问题面前,连各家新势力公司都是各有各的难题,日子并不好过,更不用说外行小米。

但后入者也有优势,就是绕开前期的一些坑,直接切入要害,可能效率更高。另外,雷军多年的奋斗创业经历积累的人脉,资源还是值得期待,如果他牵头造车并亲手抓项目,相信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会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 )

首席商业评论

自媒体

深究商业逻辑,助力价值成长。我们尊崇“众创、互联、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提倡培养领导力与创新思维,并以此作为价值准则,努力为企业家与商界人士提供符合发展趋势的内容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