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托育成两会提案“关键词”:推动企业机构办托育 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洁,吴淑萍
2021-03-03 05:00

建议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21年两会,养老和托育成为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中,“普惠性托育”“婴幼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成为托育的关键词;“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等,成为养老的关键词。

这些提案产生的背景是:老年人口占比在我国不断提升,同时生育率不断下降,但养育成本却在提升。

为此,上述提案更多聚焦养老托育的可获得性,比如海南省工商联《关于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的提案》提议,可以发挥工会组织作用,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按需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多元化服务。

托育体系如何构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在2017年之后连续3年下跌,2019年为10.48‰,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3.34‰。

为此,全国工商联、民进中央等均有针对婴幼儿托育的提案。

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的提案》提出,2019年中国的新增人口比上一年下降了58万,出生率也跌到了194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出生人口减少,生育意愿低迷,与没有完善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有很大关系。为此,建议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满足群众的托育服务需求,尽可能减少民众生育的后顾之忧。

该提案提出从四个方面构建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托育资源供给体系、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托育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托育服务质量体系。

在建立多元化托育资源供给体系方面,首先积极推广托幼一体建设。加大对开设托班的公办园所的保障力度,推动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原则上都要开设托班,尚未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

其次,依托社区提供托育服务。就近就便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小规模、“喘息式”的普惠性社区托育点及亲子活动设施,为社区适龄婴幼儿家庭提供低偿普惠的多元托育服务。

第三是发展多元托育服务。发挥工会组织作用,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按需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多元化服务。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6年1月,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之后出现了一个生育小高峰,但持续时间不长就出现了出生人口总数连续下降的现象。就全国情况来说,出生人口加速下降是一个很难扭转的趋势。这里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是育龄妇女逐年减少,主观因素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生育的动机也改变了。

昆明一家托育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人们优生优育观念的建立,对于托育的需求肯定会兴起。年轻一代的父母,要么缺乏育儿经验,要么就是隔代育儿,很容易因为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家庭矛盾。另外,一些父母有了孩子以后,可能需要回归家庭,导致自己个人的职业规划或者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托育行业的兴起,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需要解决运营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对多家托育机构采访后了解到,目前很多托育机构的运营并不轻松,一方面盈利较低,另一方面招生不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希望企业等建立托育机构,需要解决动力问题,并厘清相关责任。

此外,还需要解决托育人才的问题。民进中央《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提出,当前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在人才供给、培养培训、规范管理等方面较为滞后。一是供给不足,人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二是缺乏门槛,资格证书混乱。三是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困难。四是尚未建立培训制度,缺乏专业发展机会。五是地位待遇低,职业缺乏吸引力。

为此,建议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养目录。支持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通过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等方式,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构建农村养老体系

在托育之外,养老也成为民主党派关注的重点。民盟中央《关于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作用 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提案》建议,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等三地实施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简称“第三支柱”)落地前的一次尝试,但其参与人数和整体规模都相对偏低。

为此,提案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实施合格金融产品税费优惠政策,统筹年金和第三支柱税收政策。进一步推动年金和第三支柱在税收方面的统筹衔接,即将缴费税收优惠政策赋予到个人,允许个人灵活选择运用于年金计划或第三支柱。

在养老金之外,农工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以下简称《农村养老提案》),则重点关注农村养老。

《农村养老提案》指出,2019年末,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1.3亿,农村老龄化水平达22.5%,呈现出“老龄程度更深”“未富先老更快”“困难老人更多”“养老需求更迫切”等特殊性。预测到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之所以远高于城市,是因为农村有能力的年轻人前往城镇打工,之后或在工作地或回到自己家乡的县城居住,导致农村留下很多“老弱”。

为此,《农村养老提案》提出建议,首先,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加强统筹和组织领导。其次,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养老支持体系,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最后,系统强化养老保障,让更多老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其中重点提出,要加强资金保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待遇调整机制。积极探索通过土地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长期护理险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保障能力。

董登新认为,农村的养老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不足百元,此外还有各地政府的补贴,但由于财力不同,补贴也不一致,一些地方只有十几元。因此,靠农村基础养老金养老是不够的。当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如果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很多没有参加的人员只能靠种地和少量基础养老金来养老。

“长期护理险对农民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覆盖范围比较窄,但是农村其实更为需要,如果能推广的话,农村很多失能老人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体面的老年生活。”董登新说。

《农村养老提案》还提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经济较为贫困地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机制;经济基础较为扎实地区宜先行先试,结合乡村振兴行动,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董登新认为,如果没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就很难做到。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照顾家里的老人,另一方面在外地打工的收入受到生活成本等制约,很多时候也难以在当地落户,因此让农民工就地工作,是乡村振兴乃至农村养老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作者:陈洁,吴淑萍 编辑:李博)

陈洁

政经版记者

关注人口、老龄化、交通、环保、心理健康等领域。邮箱:chenjie@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