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姚爱兴:深化农村改革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1全国两会直通车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李玉敏 2021-03-04 19:49

近期,一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将宁夏扶贫攻坚的艰难以及“干沙滩变金沙滩”的成果都真实形象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农村的突出问题就是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姚爱兴在接受南财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农业农村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农业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由分割向融合转化”。

姚爱兴委员认为,当下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人地矛盾,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稳定增收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必须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是产业的兴旺。针对目前产业振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姚爱兴委员建议,布局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商贸服务等聚集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区,更好地让农民分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值收益。

当下数字经济是助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但在农业领域,数字化仍是短板、数字鸿沟差距仍将巨大。为此,姚爱兴委员建议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

土地制度改革是突破口 

姚爱兴委员认为,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他表示,“亿万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民群众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参与农村改革、投身乡村振兴的无限热情。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符合实际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姚爱兴委员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要保护进城务工者的土地权益。进城务工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定居是一个长期过程,他们对土地权益更为关注。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进城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使他们能安心在城镇工作生活。

另一方面,要保护在乡务农者的土地权益。小农户大多是自己经营承包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租赁农户承包地经营。既要保护好农户的承包权,也要平等保护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权,才能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奠定制度基础。

目前,全国2.27亿农户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了13.85亿亩集体耕地,其中40%左右由村级集体发包,60%左右由村民小组发包。

姚爱兴委员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双层经营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为在全国层面上制定二轮延包具体办法提供经验。

此外,姚爱兴委员还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要多措并举、攻坚克难,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多渠道助力产业振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其次,在理念、规模、经营模式等方面差距大。一些地方仍以传统的粗放种养为主,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化肥、农药用量大,土壤污染与质量退化并存”。

姚爱兴委员认为,在农业产业话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乡村产业产销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  

为此,他建议,应布局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商贸服务等聚集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区,更好地让农民分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值收益。

此外, 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扶持农户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在体制机制方面,姚爱兴委员建议,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同时,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的扶持力度。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

补齐农村数字化短板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6.2%,对GDP的贡献率为67.7%,但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不到10%。

姚爱兴委员认为,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在10年以上,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不仅仅是“短板”问题,而是整体上的“短桶”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少,城乡数字鸿沟明显,城乡网民比例是3.2:1。

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多次呼吁,以乡村振兴和新基建为契机,在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框架下,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等全面渗透,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姚爱兴委员也建议,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围绕效率型、效益型、效果型三类农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先进适用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新基建战略下,进行乡村网络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全国行政村宽带全接入、4G网络全覆盖;在重要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监测物联网;在城郊建设5G基站,并开展5G农牧场等典型应用;在农村人口居住区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农村人口上网比例。

二是加快农村大数据建设。建设农村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农村产业、农村管理、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在内的大数据,实现农村管理、疫情防控、应急调度指挥的数字化。

三是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大数据服务云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快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电商平台及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冷藏设施),制定电商产品技术标准和产品唯一标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推动名特优农产品网络营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示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线上推介、网上营销、放心农资网络下乡等农业电商项目,积极推进“一品一码”、二维码贴标销售,扶持“一村一品”“三品一标”、“可追溯产品”的认证。

此外,姚爱兴委员还建议,针对农业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环节,加快发展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用药、精准收获等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装备,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TMR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智能化装备,以及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智能化设备。加大对农业智能装备推广应用的购置补贴力度。

(作者: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李玉敏 编辑:曾芳)

李玉敏

资深记者

2021全国两会前方记者,专注于深度调查和金融风险领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