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啦,国潮

璐演2021-03-05 10:55

这段B站跨年晚会的国乐“大赏”,令年轻的粉丝们对国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与兴趣:

国乐不是传统的、曲高和寡的“老古董”,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潮!

图片

火爆全网的视频中的演奏者,正是这几年活跃于大众视野中的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

他是技艺高超、人琴合一的“琵琶精”;也是敢于尝试与创新,让国乐潮起来、年轻起来的“老顽童”;更是几十年致力于国乐文化传承、国潮文化传播的推广人。

图片

01

正青春:嗨起来的国乐

奋战在国乐文化“抢救”一线,将国乐传承扛在肩上,方锦龙说这是他的使命。

B站、快手、微博等网络平台上,方锦龙是备受欢迎的国乐UP主、创作者;电视媒体节目中,也能看到他与年轻人跨界合作、碰撞出国乐新火花的身影。

像方锦龙这样让国乐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年轻人的心,有使命感、肯坚守的电视媒体和国乐文化推广人不在少数。

比如,广东卫视的原创节目《国乐大典》,以“揭开中国音乐之美”为宗旨,用传统乐器演奏袅袅古音,让经典重回公众视野,让观众深入浅出、全方位体验民族乐器,领会到国乐精神。

图片

在“国乐正青春”的思路延展下,国乐大师和年轻的新生代乐手们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挖掘出国乐在当下的更多可能,让更多观众了解了传统音乐的美。

图片

琵琶+摇滚、二胡+拉丁、竹笛+流行乐……将流行曲风、现代音乐制作手法与传统民乐深度嫁接,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创新风潮,用创新形式呈现国乐文化的“年轻态”,用年轻人的视野来诠释新国乐,古老的乐器奏出了不老的音符。

正如节目第一次播出时,方锦龙的感慨:

图片

作为国乐鉴赏团嘉宾,前几天的开场首秀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微博几位粉丝数百万的博主都转发了,仅腾讯视频已有两千多万的观看点击次数。有网友评论“给跪了”,我想这就是文化自觉,这一“跪”,跪的是中华文明,跪的是传统文化精髓。


02

火出圈:活起来的传统文化

仓廪实则礼乐兴。民族自信,首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火出圈的,何止是国乐。

1

图片

春节期间,5分多钟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播出后,多次上榜热搜,总播放量已超过20亿。

图片

唐三彩纱衣,柳眉花钿樱桃嘴,14个“唐朝胖妞儿”,一扭一扭,憨态百出地演出千年之前唐朝仕女的悠然怡乐;再配合声光影像和数码特效,让国宝《簪花仕女图》、唐三彩、《备骑出行图》、青铜器等与舞蹈完美结合,营造出令人目眩的大唐盛景。

图片图片

《唐宫夜宴》创新表达方式,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舞蹈背景运用5G+AR技术,配以“妇好鸮尊”“千里江山图”“青铜牛尊”等八件国宝,唐朝少女们在国宝国画之中穿行起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

节目不仅“出圈”走红,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而春节刚过,又有一档文化节目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它就是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

图片图片图片

几个令人动容的眼神,一段穿越千年的对话……节目中,九十多岁的秦朝博士伏生,讲述了一生和妻子、儿子全家舍命护《尚书》的故事。

图片

节目选择了我国古代典籍《尚书》作为开篇,使这部并不为人熟知的经典,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指人心,它不仅为文化年味增添了新的可能,更以非凡的史识、史才、史德,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有网友说,这是什么神仙节目啊,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

图片

节目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和翻阅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更是像网友评说的用心、专业和细节。

仅《尚书》第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多达53个版本,精益求精让呈现更完美。

技术方面,《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

图片图片

《唐宫夜宴》《典籍里的中国》为何一经播出就能够火出圈?

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源于中华大地的深厚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了当下的高科技手段,创新的表达方式,并且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

传统文化厚重的美与魅力被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

背后的传统文化推广人们,功不可没!

致敬

03

文化魂:国潮风尚正当时

文化魂,最迷人。

近几年,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的大热,到《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文创节目的热映;从《唐宫夜宴》的“出圈”,到《典籍里的中国》的“口碑爆棚”,我们能享受到的“文化大餐”越来越丰富。

图片


大家之所以追这些节目,追得欲罢不能,是因为它们让那些大家曾经觉得晦涩而遥远的典籍、古诗文、国乐、文博等都活了起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恰恰也说明,国潮文化正在逐渐引领时尚,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新阶段。

图片图片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

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身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传统文化创作者,以多元、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遗余力进行国潮文化推广。

图片图片图片

快手平台每3秒就诞生一条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抖音平台 # 我要笑出“国粹范”# 话题下共发布了9.1万个视频,播放量达26.3亿次。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80后、90后、00后网友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流连忘返,是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是在唱响国潮出道的最强音……

什么是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是创新求变的历史传承,是天下大同的山河之美。

国乐、诗文、典籍、国粹、文博、非遗等这些国潮文化,有的利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有的借助新媒体技术,有的经过文创开发,有的增加了时尚文化元素,它们带着时代的精神趣味、审美风尚和文化温度,让传统、历史、文化富有创造性地生动、鲜活起来,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

国风已起,国潮来袭。


(作者:璐演 )

璐演

专业人士

以杰出影响力媒体人邓璐博士为IP,联合科技大咖、政企资源和财经智库共同打造的新媒体平台。邓璐,中山大学博士、深圳大学博士后、广东卫视双语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