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 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南财音视频制作部 广州
2021-03-05 16:37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南方财经全媒体推出两会系列报道,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客访谈,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两会有哪些公众关切的热点?代表委员在经济领域的议案提案有哪些主题?《南财对话》两会特刊《两会·会客厅》生动呈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精彩观点。

9C0CBF9B-25F1-4627-9662-3782F56B87D3.jpeg

“十三五”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21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形成一批创新发展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湾区加快集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 董事长袁玉宇。袁代表建议,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南方财经:目前大湾区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础怎么样?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基础还是不错的,特别像深圳有很多医疗器械企业。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在 IVD领域,就是核酸检测,广州占了40%,这些都是过去的基础所带来的支撑。所以真正的基础打造非常重要,国家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的产业马上能够起来,构筑疫情防控的一线体系,这些也是靠产业支撑的。包括最早的口罩、防护服,这些其实也是基于过去制造链的基础,我们才能够在这块有一个快速响应。

所以我一直在说,(要注重)未来创新链的建设,当我们要做更多过去没见过的新东西时,产业的支撑链条要怎么把它建立起来。现在创新链(这块)我们还是相对比较弱的。

传统制造这块我们很强,但真正到创新链这块,相应的链条,供应链人才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下一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创新链的建设。

从市场层面来说,中国现在是医疗器械全球第二大市场。但从产业来说,我们处于高端的医疗器械企业相对较少。现在基本上全球(排名)前20的绝大部分都是欧美企业。他们的产业水平,特别在高端产品的产业水平,比较高。目前,中国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大概70%-80%左右还是被进口所垄断,所以我们现在产业提升还是一个很迫切的需求。

南方财经:国际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如何?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他们(欧美)也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有很多创新积累,他们现在的产业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都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国家在一些细分领域也发展很快,在不断地向他们靠近。

南方财经:中国是医疗器械消费大国,但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特别是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国际上还有差距,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些不平衡呢?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不仅是医疗器械,其实在国家创新的很多领域,很多产业领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发挥中国大市场的优势,现在提国内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怎么发挥内循环为主体的优势,怎么利用我们巨大的市场,来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提升。第一是创新成果转化问题。我们怎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过去很多以科研为导向的创新,甚至是以论文为导向(的创新),到注重基础研究和注重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但很多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转化比较困难。

实际上我理解的是,就我们在研发方向上的问题是,缺乏真正市场一线所需要的科研成果。研发方向,国家现在也很重视,要从科研导向转化为问题导向,从整个机制上来看,我觉得非常重要。

另外,需要更大力度地培养创新型、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我们知道真正的创新主体都是在企业里面。特别是在国外,你说国外产业水平很高,其实国外的大企业,由于存在内部管理,内部成本、效率等等问题,大企业做创新相对是比较少的。它更多是(做两点),第一是抓住市场,培育市场,控制市场;第二就是抓生产转化,质量控制这些层面。真正的原始技术创新,基本上都在中小企业,国外大企业基本上是通过并购形式,把创新产品充实到体系里面。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这种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成长。我觉得培育的机制,包容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我们怎么发挥市场优势,把产业链条和市场链条串起来,真正让市场成为创新的动力。我们很多原始技术创新变成产品以后,怎么顺利、快速地进入到市场,要降低行政审批。比如说,进入临床或者进入医院,是非常复杂的流程,要把流程以及内耗,把成本时间降下来。真正用市场的力量,通过临床问题的解决,通过市场的认可,通过财务的成功,令更多的资金回到源头,进行产业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是比较重要的。

南方财经:当前广东省正在培育双十战略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在疫情期间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呢?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我觉得广东有非常好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土壤。因为高性能医疗器械是个交叉学科,需要有很强的制造业,需要很强的产业人才支撑,也要有很强的临床技术,医工结合很重要,临床医生跟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和想法的碰撞结合,都比较重要。广东和大湾区是具备产业发展土壤的。

未来的产业发展,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大的进口替代机遇,刚才提到,高端医疗产品70%-80%还是在进口。怎么把市场需求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把它解决好,让流程更加顺畅,效率更好地提高的话,将来产业会有巨大发展空间。

另外,我们立足大湾区,立足广东,不意味着只满足广东市场。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和全球,我们要重新到海外去,直接跟国际上的高端产品进行非常有效的竞争。这样的话,把国外一些新的理念或者国外市场的新信息带进来,更好地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南方财经:进口替代方面,您觉得产业应该怎样做好?您刚才提到国际化,怎样提高国际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进口替代,首先还是得用产品说话,用技术来说话。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能够跟进口产品相媲美,甚至比它更好的产品技术来解决民生问题,而且我们又能带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进口替代。所以我觉得,首先还是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有效性安全性的提升。根本上还是要提升产业的水平。

第二,国际化,走出去,很重要一点就是人才支撑。因为做创新不仅要做基础研究,我们的应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特别是产品转化,比如,怎么从原始技术变成临床上有用的产品,那是需要制造链,需要质量控制,需要临床,需要注册,需要一系列的产业链上的人才,这需要综合的人才支撑。

另外,向市场转化,特别是走向国际市场,我们怎么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医疗器械需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注册、法规、质量控制体系等等,我们要满足这些体系的一些要求。

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过程中,怎么能有一些很好的团队支撑,真正跟国际上的专家、国际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很好的合作,我觉得人才支撑也比较重要。

南方财经: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创企业都面临融资难和转化难的问题,您认为如何破题呢?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关于企业创新动力的问题,我觉得有一点,企业的“生”是不容易的。因为企业首先面临生存压力,我们以前讲要创新,创新是个很美好的事情,听上去会非常美好,但是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它本身的规律来看,创新的“死亡率”本来就很高,成功是一个低概率的事件,但不做又不行,不做我们国家就没有竞争力。我们必须,特别作为创业型民营企业,需要去做这个事情。同时创新有个试错过程,有个学习曲线,它需要积累。

在国外,像现在很火的特斯拉,马斯克的那个 space x,都经历了大量失败,我们不断地见到它爆炸,不断地出现各种失败,到现在做得越来越好。那我们社会上对创新失败要怎么有一个包容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怎么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创新很重要。我们不能很短视,马上要解决,马上要应用,因为这样是违背创新自身的一些规律的。

从产业角度来说创新链条的建设,创新链不是单一企业能做成的事情,需要很多供应链体系,需要整个链条上的产品,还有整个链条上的人才建设。在这一块,特别是在创新链条上人才培养这一块,其实也很难通过学校教育出来。它需要通过产业实践,通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一些知识,实践一些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步,我觉得要着重在创新链条上的建设,特别是创新链的人才引入和人才培养,这样的话,还是要给在创新一线上的企业更多权限和更大支持,让他们有这种风险承受的能力。

其实国外做创新,很多时候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政府给你大的订单,你去做事,你做成以后,政府会承诺进行采购。所以在国家层面,我觉得也要通过加强国家采购和国内市场力量对整个创新链的支持,这块的机制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活力比较强的一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南方财经:您对大湾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有哪些建议呢?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大湾区需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定位,也是我们有能力去实现的目标。

任何创新都是要跟人才结合在一起的,包括我们讲,任何的技术背后都是人在做。所以我觉得第一还是要解放思想。我们要丰富对人才的内涵和定义,我们现在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人才,这是很重要的,代表了未来,代表国家的基础研究实力。

另外,我们也需要大量产业人才,能够把创新技术变成成果。这一块要有专门针对产业应用的人才,有相应的一些认定标准,支持措施,以及把用人的一些权限向用人主体下放。因为只有用人主体,只有这些企业在解决临床和市场问题,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缺乏什么样的技术。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套标准。怎么把评判权限往用人主体下放,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才是)真正实现问题导向。

南方财经:2018年您参加全国两会,习总书记到广东团,您是发言代表之一,公众也由此认识您这位海归创业者。请分享一下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几年的履职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  袁玉宇:我觉得这几年对我自身提升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过去更多是一个创业者,是站在自己的行业领域,站在自己专业领域来做很多的工作。但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更多是站在产业,站在行业,站在国家(的角度)。从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海归创业者,更多代表我们群体的一些想法。有这个平台能够发出这样一些声音,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另外也有很重的责任在这里面。

所以这几年我也在延续2018年跟总书记汇报的时候,关于人才和产业方面的建议。一是怎么让人才和事业更好地结合,鼓励大家回国也好,或者我们国家的人才培育机制能够更加高效,通过个人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做科研的人做了这么多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用到实处,真正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从这个领域为大家发出一些心声,这是我这几年所做的一项工作。

另外就是刚才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过去我从事基础研究,现在从事产业转化研究。在这个领域我经历了从科研导向到产业导向的(转变)过程,也希望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特别是国家的一些体制机制,能更好地为一线,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助力)我们更多创新成果,更多创新产品出来。

1614767430451034494.jpeg

策划:陈晨星    于晓娜    祝乃娟

监制:方晓茸    向秀芳

制作:陈国光    李    群

拍摄:肖  航

配音:邓  旭

海报设计:张   颖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丁海利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南财音视频制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