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言外之意,我们在农业科技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的,需要改进的,我们是粮食大国,我们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人间奇迹,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咱们以畜牧业种业为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整体差距十分明显。肉牛、奶牛、生猪等优良种源皆来自国外,肉牛种源主要是瑞士的西门塔尔种牛,法国东部的利木赞种牛和法国西部的夏洛莱,奶牛则主要为荷兰的荷斯坦,生猪为美国东部的杜洛克。一旦发生极端情况,以上优良种源被限制进口,会显著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而我注意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给出的建议是:想方设法加大国外种源的引进,并利用其优势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这也是刚刚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应有之义。而在今天上午的部长通道,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也坦诚直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种业的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唐部长也说,要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作者:高骞 陈映梅 编辑:丁海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