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

2021全国两会e看点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尤方明 2021-03-05 21:22

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进一步增加民生福祉的关键,也是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提请审议。

《报告》明确,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进一步增加民生福祉的关键,也是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针对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报告》指出,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将是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升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还有利于引导上游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报告》指出,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推手。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研究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

在赵萍看来,夯实共同富裕的收入基础是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要提高示范区内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直接的办法之一是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保障劳动人民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后是保障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更加坚实。”

如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赵萍表示,应重视“保低”工作,特别是要注重脱贫后的农村人口、农民工群体收入的增长,使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向中等收入的水平靠近;此外还应拓宽投资渠道,使中等收入群体的积蓄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来源多元化,财富不断增长。

在夯实收入基础的基础上,赵萍认为应加固共同富裕的公共保障:“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满足人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后顾之忧。解决入园难、入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房住不炒,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和居者有其屋,减轻中等收入阶层的后顾之忧,避免因病、买房等原因跌落到中等收入阶层之外。”

北京已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创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据北京“十四五”规划起草组成员介绍,北京将从提高收入、发展教育、住房供应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进示范区建设。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仅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直接办法,还是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的推动因素。

据赵萍介绍,工资增长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理论上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工资过快上涨,将会推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下游产品的成本上升和价格的上涨;反之,如果价格上升较快,就会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劳动力要求更高的工资才能覆盖生活成本,从而带来全社会工资水平的上升。

但赵萍进一步称:“事实上,如果物价上涨过快,而工资不能同步同幅上升,物价上升将会降低消费者的真实收入,削弱购买力。因此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颇为关键。”

《报告》将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为3%左右,赵萍认为,3%属于温和的价格上涨区域, 与6%以上的GDP增长目标相协调,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留下了一定的腾挪空间,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区间。

“在此基础上,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首先要保持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其次要加快初次收入分配改革,将社会财富分配相劳动者倾斜,提升逐步提高包括工资在内的劳动的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赵萍表示。

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报告》表明,推动互联网诊疗、在线教学、体外诊断、远程办公、通用航空、智能体育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是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

赵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强化了线上消费习惯:“疫情在深度抑制线下密接式消费的同时,也给线上消费带来了宝贵的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打破了服务消费供需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推动线上服务消费供给更多样更充足,也派生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云健身等多种新业态。随着供给侧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消费的渠道更加畅通,加速了线上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加速释放。”

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顺应服务消费的大趋势,促进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鼓励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用创新的供给满足潜在消费需求。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扩大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改善服务消费体验。

二要扩大服务业开放,增强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部分国内短缺的服务列入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和外国服务提供者对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促进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是要加强服务业的标准与制度建设,加强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本身是无形的,服务的质量标准难以准确衡量,而且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这就增加了消费者维权和取证的难度。另外,一些服务行业处于少数企业垄断竞争的格局,消费者的话语权较弱,因此需加强服务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使得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报告》另指出,要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着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赵萍认为:“通过畅通工业品下乡,可以提升农村消费的便利化水平,解决农村买不到、买不好和卖假货等问题,有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农产品进城则是将电子商务与农民增收密切相连,可以促进农村购买力的提高。”

对于畅通双向流通渠道,赵萍具体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进城,要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销售,如果农业产量跟不上,就无法抓住市场机遇,带动农民致富。需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电商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水平,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供应链。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报告》同时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作为2021年的工作重点。

在2021年地方两会期间,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GDP十强城市均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

北京、广东、海南、云南等省份更是希望通过布局建设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加快培育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赵萍指出,不管是定位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还是航运中心,消费发展不好,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这些中心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虽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不是世界通用的城市定位术语,但却能推动实现这些城市的核心功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同时有利于引导上游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免税店的抓手作用,赵萍表示:“多地已推出市内免税店,海南自贸港总体方案公布以后,海南免税消费政策也推出了升级版,相关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政策层面,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酝酿一系列支持免税消费,将提供融资、土地等要素支持。”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尤方明 编辑:耿雁冰)